申請台大歷史系 備審小論文(三)
“Responding to the call for a public future demands some rethinking the way we look at the past… But answering the call for a public future also means writing and talking abou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public, in such a way that ideas can be easily shared. We believe that this dedication to the public heralds three new trends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first, a need for new narratives capable of being read, understood, and engaged by non-experts; second, an emphasis on visualisation and digital tools; and third, a fusion between the big and the small, the ‘micro’ and the ‘macro’, that harnesses the best of archival work on the one hand and big picture work about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on the other.” (Jo Gouldi& David Armitage, The History Manifesto, 2014, pp. 117-118) 這是晚近兩位學者對史學的看法,請仔細閱讀之後,以其內容為基礎,討論這是否是你或妳所想投身四年學習的理想?文長限1000字。

 

為了瞭解問題的來龍去脈,我上網找出題目出處——「Conclusion」這個章節。由於英語能力及背景知識不足,時間也有限,我只能大致瞭解。另外,我上網搜尋並參考弟弟歷史系的講義,以瞭解「年鑑學派」的主張。

 

作者認為在回應人類未來的種種問題時,必須重新思考看待歷史的方式;而在公共空間討論、書寫過去及未來時,要以簡單、容易分享為原則。作者並指出「書寫歷史」的三個趨勢。我十分樂見這三個發展方向,一方面,它可修正以往我學習歷史的角度;二方面,對我未來投入的工作有所幫助。

 

作者指出的第一種趨勢是:敘事內容必須易讀、易懂,非專業人士也能瞭解。他們認為歷史是「每個人」的重要資產,而不只屬於專家學者。雖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然而,歷史若無法生活化並普及大眾,這樣的省思將只侷限於學術圈。我未來想成為導遊或旅遊作家,如何簡明扼要呈現我所瞭解的歷史,極為重要。上大學後除了獲得更深入的歷史知識,我要培養向普羅大眾傳述歷史的能力。

 

第二個趨勢是:特別注重以視覺及數位化方式呈現歷史。我常思考,在網路與科技發達的時代,台灣高中以下仍普遍使用教科書授課,這種方式是否是我對中國、台灣史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在英國上的歷史課,教材以投影片、圖片、數據、網路資源(YouTube紀錄片)等為主,輔以常態性的小組討論。相較之下,「視覺學習」讓學生對學習目標一目瞭然,容易留下印象,「數位化學習」則使教學更生動靈活,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因此,我很期待大學授課融入視覺及數位化的元素。

 

        第三種趨勢是綜合宏觀的長時段及微觀的歷史事件,並且,在研究歷史檔案時,兼顧大眾關注之議題。記憶中的歷史學習,幾乎以朝代更迭為主軸,輔以瑣碎的年代與事件,直到高三老師在統整時強調宏觀歷史的重要,我才瞭解要從時間之流中,看待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我深深感嘆,多年來學習歷史的心態竟有偏差。另外,學習歷史若一味探求過去,容易背離現實生活,也無助於促進美好未來。如作者所說,除了研究過去,也應關心當今的議題,如全球暖化、經濟市場等;並且,要從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多面向研究歷史。

 

文末,作者呼籲歷史學者們團結起來,共同讓世界更美好。感嘆歷史學者苦口婆心、任重道遠的同時,我希望往後也加入這行列,為人類未來貢獻一分心力。

 

參考網站/書目:
1. Jo Guldi & David Armitage, The History Manifes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http://historymanifesto.cambridge.org/read/conclusion-public-future-past/瀏覽日期:2015/3/10
2.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姚蒙、李幽蘭譯,《法國當代新史學》,台北:遠流,1993,頁1-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