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表2s
費時整理自課本與講義的複習圖表

        交換學生在初步選課時,會被安排與所選科目的老師會面,由老師說明課程大綱。選「電影研究」這門課的只有我這個交換學生,老師特別放慢速度講解;「心理學」有另外三名交換學生選,老師便以「正常速度」講解。我聽完歷史課綱才半途進心理學教室,錯過了前半段內容,老師講完後把我留下來,告訴我剛剛沒聽到的部分,最後還問我是否了解他所說的……。老實說,剛到英國,又是頭一次聽到這麼長的英國口音,內容還是我不熟悉的心理學,我完全、徹徹底底,一個字都聽不懂!雖然如此,因為我在台灣看了「心理學的100個故事」後就對心理學感到好奇,何況台灣高中根本沒有心理學,這門課,我是選定了!所以就頻頻點頭,假裝已經瞭解老師的說明。

        「心理學」上的內容包括基本的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關於人類記憶的Cognitive Psychology、探討嬰兒早期與未來身心發展之關聯的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不同派別解釋精神病導因及治療方式的Abnormality、心理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及身體之應對措施的Stress,以及多數及少數群體對形成社會共識的影響力的Social Influence
        第一個單元的「研究方法」在台灣就上過,老師用正常速度講課,我也聽得懂;進入memory單元後,我真的「鴨子聽雷」,每次上課都會緊張。後來我決定每堂課前都做預習。看完講義,對內容和專有名詞有了大致瞭解,聽課就輕鬆多了;有不瞭解的地方,也會問鄰座同學。

     心理學課最常由老師點名一問一答以及做分組討論。因為常做小組討論,全班二十四個同學中,我幾乎只認識跟我同組的七、八個人。分組進行的不只是口頭討論,還有「海報歸納」和「以角色扮演模擬實驗」。
     「海報歸納」通常是兩到三人一組,將某主題或實驗的要旨和評價做成海報,由一位同學上台報告。剛開始我有點緊張,後來就很習慣上台報告了。對我最有挑戰的是模擬實驗時的「角色扮演」。
     我曾在「依附理論」的實驗中扮演「有安全感的小嬰兒」,必須表演出媽媽在旁時玩得很高興,媽媽不見就有點焦慮,但不至於大哭大鬧;媽媽再度出現時,要顯得很高興,還要張開雙手抱媽媽。演戲讓我覺得尷尬,還被分配到這麼「幼稚」的角色,實在很討厭,但不演也不行。而劇中這位設定為「美國中產階級」的媽媽,是英國男同學反串的!他戴著花邊草帽和墨鏡,手上拎著碎花的紙袋,我看到他只想笑,幾乎演不下去!幸好,同學都說我演得很好。
        我還在「壓力與免疫系統反應」的實驗中扮演「自願受測者」,被也是同學扮的白衣護士打一針,之後,要出現咳嗽、打噴嚏、憂鬱等症狀……。也曾有同學扮演老鼠、囚犯等,裝扮、道具都是同學們自己設計和製作,包括我演小嬰兒時玩的玩具。這類分組模擬實驗,會由另三位同學分別扮演研究者、做海報、上台報告和評論。
        此外,老師會放Youtube的影片讓我們看相關的實驗,以加深印象。跟歷史課一樣,老師先讓我們看影片,再問問題。通常在看得哄堂大笑後,被問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題目,我們根本答不出來! 

        心理學課最好玩的是大考前的複習課,每二或三人一組,各分配到小白板和白板筆。老師出的填空題會出現在大螢幕上,各組在與題目同時出現的音樂結束同時,舉起寫著該組答案的白板;老師公布正解後,答錯那組會被其他人嘲笑,氣氛輕鬆愉快。同學很喜歡和我同組,因為我的正確率幾乎是100%,而且馬上寫出答案。曾經有一題,班上只有我和另一個同學寫對Autokinetic Effect;另一題是老師已經沒重要問題可問,而勉強問的小細節:某個不出名小實驗中,「護士打的藥劑是什麼?」這題只有我答對,是Astrolin,我還記得是20ml呢!
        聖誕節長假前,老師還來一個「聖誕節特別節目」,問題都與聖誕節相關,還是要把答案寫在白板上舉起來。這次,我又答對了一題全班沒人會的題目:「1226日是聖什麼節?」我立刻跟同組同學說「我知道」。前幾天剛好在日曆上看到,所以我非常確定,同學也毫不懷疑我的答案「St. Stephen's Day」。

        我的高正確率並非出於僥倖。
        想當初面對一大堆陌生的人體腺體、激素,還有種種藥物的名稱,雖然經過預習後,漸漸聽懂老師講課內容,卻不知道如何準備考試,甚至拿過五十幾分(滿分一百)。這在台灣不曾有的經驗讓我感到挫折,老師也幾次擔心我的學習狀況。後來,我找到了複習的訣竅,花了比其他同學多幾倍的時間,把講義中的實驗名稱、年代、主持者,以及實驗目的、方法和正負面評價全都整理成表,統統記熟!那次,我考了全班最高分。心理學老師一向請同學到辦公室去拿考卷,一一面談,他很訝異我的進步,還說「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做準備,繼續用這個方法吧!」
圖表s  
考前不用帶書,只帶詳細整理的圖表就足夠了。 

     我的確沿用這個方法,而且都會把好幾頁的整理圖表印出來,到學校時,能做最後的考前複習,自此之後就常得到A,相當於八十分以上,有一次還得滿分。但我仍有點自信不足,每每進辦公室領考卷,就緊張地自承「我知道哪裡寫錯了……」。老師要我別老往壞處想了,他常說「分數很高啊,你該以自己為榮……」,也說「很高興你有這麼大幅的成長……」。

滿分s  

        每次考試後,同學會互相問成績,漸漸地,我得到Smart Asian的外號;我暗自歡喜,也高興為亞洲人爭得顏面。因為我對每個章節做了完整的重點整理,有兩個同學還跟我借去複印,以準備大考!其中一位當初是打算花錢跟我「買」呢,真好笑。

        心理學之異於其他兩科(歷史與電影研究),主要在於回家作業,它不是一而再地的寫論文,而是一而再地準備小考。小考當然不及台灣多,大約每週一次,上完新主題就考。有時老師不會預先告知,只有當同學進門看見教室桌椅排成Exam condition而面露驚訝之色時,在旁帶著微笑冷眼觀察每個同學的反應!他還說:「我好喜歡看你們各種不同的反應」。別小看這些小考,我準備所花的時間,可是比完成任何電影研究及歷史作業多上好幾倍。
        心理學是我認為這三科中最簡單的科目,因為幾乎所有題目都有正確答案。當然,「正確」並不是指簡答、字句分毫不差的答對,而是要寫出相關的主旨。舉例來說,一個四分的題目,如要求考生舉出某實驗的一個缺點,正確解答可能會是:寫出此實驗缺點的名稱,如Stigma,得一分;解釋此缺點的意思,再得一分;連結回題幹,並指出此缺點出現於題幹實驗中之何處,再得兩分。當然,缺點可能有很多,所以,只要答案合理,就算課本中沒出現,閱卷者仍可能給分。
        大多數題型至少要作答數行,通常還會有一題是「五選二」或「五選三」,這是被大家稱為「送分題」的多選題;第二次大考中竟然反常地沒有出現,考完試後大家都笑著抱怨:「送分題的三分飛了!」(Where did my guaranteed three marks go?)另有兩題各為八分及十二分(滿分為七十二)的論文題(essay question),通常是要我們描述及分析某學派對於某一主題的觀點。如:Outline and evaluate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psychopathology。這簡單明瞭的題目,就要考生答上五百多字,甚至更多(題本上提供三頁作答空間)。有時,題目會要求考生看完一段敘述後畫出圖表,並試著解釋圖表呈現的意義。有些題目只佔四分,而且僅要求outline,老師告訴我們,這類題型若不想做太多文字敘述,「畫圖」(用圖解方式)也是一種選擇。比如要求考生寫出身體對於壓力的防範措施時,若要回答HANSAM Pathway,考生可以完全以文字表達,也可以畫出下圖;兩種方式,閱卷者都會接受。
  pictures
        考試作答時間和歷史一樣,也是一個半小時。我在找到複習方法後,對心理學這科最有把握,一個半小時答題綽綽有餘,完全不需要交換學生特有的25%加時。如果留在英國讀第二年,我會繼續選修這門有趣的科目。

☆  ☆  ☆  ☆  ☆  ☆  ☆  ☆  ☆  ☆  ☆  ☆  ☆  ☆  ☆  ☆  ☆  ☆  ☆

老師的評價

〈1月10日大考前〉 
         Andi,你這學年修心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得很好。雖然前期的作業品質參差不齊,但最後幾篇寫得非常好,最近一次考試更是成績優異。
        對你最近幾星期的進步,我印象極為深刻。往後若有任何不瞭解處,可以繼續問我。
        保持這樣的進步幅度,無疑地,你在大考中會得到最高級分。

〈6月5日大考前〉
        看到你一月大考的成績(A),我非常高興。這個成績顯示出你的心理學程度和認真的程度。
        你在課堂上的表現仍然很好,始終保持專注和投入,也持續繳出高品質的作業。經過練習和複習,你的成績一定能更上層樓。
        你的學習態度非常積極,致力向學,無可挑剔。夏季大考前,相信你會做好完整的複習,優異的成績可期。

教室s 心理學教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tw 的頭像
    jenjentw

    記‧憶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