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的指定作業,懷玉上學期寫阿公傳,這學期寫大舅舅。
我覺得很可貴。
從名噪一時,到「後漸不知所之」——簡恆智先生「傳奇」的生涯
楔子
在台灣,「全聯超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永川牛肉麵」卻鮮為人知。也許,有些桃園人曾聽聞永川牛肉麵店,但在桃園大廟附近新開不久的民族分店,幾可說是沒沒無名吧?問問在這裡煮麵的簡恆智先生,一天最多煮幾碗麵?「230碗」,他若無其事地說。難道不會累嗎?「當然會啊,不過我倒是比以前快樂多了。」怎麼會想煮牛肉麵呢……
那一週,我們數度對談,桌上放著兩杯水,我的筆記本和錄音用的手機,簡先生娓娓訴說出他傳奇的生涯。
旁人眼裡的「少落托不事家產」
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早上十點,街上鑼鼓喧天,正慶祝著蔣公誕辰。簡家也很忙碌,迎接家中的第一個兒子——簡恆智的誕生。一般對於天蠍座的描述:目光銳利、思維清晰敏捷、有主張、方向感良好、行動嚴謹慎密,追求完美,屬於領導型人物,擅長運籌帷幄,這些完全就是50歲簡恆智的寫照,然而,「專注持久,擁有驚人的耐力及意志力」,這在他身上就說不通了。
簡先生從小好動、不喜歡讀書,總是「坐不住」,當醫生的父親也對他無可奈何。簡先生說,小時候,名義上是在房中讀書的他,常分心偷聽父親看診時與病人的對話,久而久之,竟把病人的聲音甚至於腳步聲記得一清二楚!他在學校成績普通,體育方面卻表現出色:國小的騎馬打仗趣味競賽中,他總是那個一馬當先的「搶旗手」;他參加體操隊校、乒乓球校隊,也是田徑隊中傑出的一員,還曾榮獲全桃園市的短跑冠軍。當被問到是否想過把體育專長當成職業,令人吃驚地,簡先生說,當然沒有。他說,他對體育的熱衷只是來自於一股強烈的好勝心,跟平常在學校打架打贏對方差不多!既然打架就能獲得這樣的成就感,小小年紀,怎麼會想到要把體育當成職業呢?
簡先生說,小時候曾經騎腳踏車、穿著雨衣偽裝,去打平常喜歡刁難學生的級任老師,天真的以為這樣老師就會認不得他……。也曾偷爸媽或祖父母的錢;喜歡耍「小手段」的他,被父親處罰時會故意「裝可憐」,因為他深知心軟的母親一定會到場「救援」。然而他說,雖然從小不讀書、喜歡作怪,他一直都是個做事很有自己原則的人。
「志氣間曠、嗜酒使氣」的獨特為人
以簡先生的結婚過程為例。他的太太出身貧困,在提親時,他大膽地向岳父要求:「聘金需要多少請現在說明白,不要事後在背後埋怨」。他深知自己父親是位醫生,太太的家庭卻是傳統農家,聘金一事非常重要,做事謹慎、有條理的他不想節外生枝,才會這樣要求。婚禮當天,他又向新婚太太說:「你絕對不會是我這輩子最愛的人!」幸好太太沒因此被嚇跑!這句話背後的理由是,他有父母親及手足,他們永遠都會是他最愛、最關心的對象。
再舉當兵為例,簡先生是115野戰炮兵營中的食勤兵。當初會毅然決然做出這樣的選擇,除了覺得體力不夠好之外,是因為自己對做菜的興趣。進了廚房才發現,負責伙食的都是有前科記錄或流氓背景的人!為了融入這個「社群」,他從為280-320人的兵營煎荷包蛋和做饅頭開始,一大早起床揉麵團、蒸煮,一直到能在三分鐘內,雙手雙手並用將80個蛋打入煎鍋。不過,真正讓他融入社群的,其實是「酒」! 簡先生說他一生的三件大事都和酒有關:一、和軍中的食勤兵拚酒混熟(某晚一戰成名,再也沒有人敢輕忽他;二、某次跟朋友吃飯時認識自己的妻子;三、進入超級市場的事業。
更勝「兩竄荒徼,再登臺鉉」的超市人生
簡先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忠孝東路的「頂好超市」。在頂好,一般情況而言,至少一年半才能當上副店長,他卻創下最快的升遷紀錄——在五個半月內升任副店長。只是,一個星期後,他的阿公過世,不久,父親又因憂鬱症自殺獲救,他馬上離職回家,處理家務,在頂好超市只上了半年班。
第二份工作是在「八百伴百貨」的超市處理肉品,因緣際會下接任生鮮部主管,自此開始接觸蔬果、魚、肉、調理……等,一路順遂,由副課長升到課長。1997年,這家日本公司受到東南亞經濟蕭條牽連,在台灣宣布倒閉。日本社長只推薦了三個人到善美的超市任職,簡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並且是唯一繼續任職於超市業的人員。
在「善美的超市」,因為有相關工作經驗,他很快地在一個月內升上組長。一如往常的,他又打破了公司的紀錄——中秋節當天凌晨三點到公司,單日烤了720隻雞,從此「一戰成名」。在他管理下,「調理部」業績首次超過「鮮魚部」,七個月後,他升上副店長兼任調理主任。如何融入這個主管階層?答案仍是「喝酒!」再過半年便轉任總店乾貨採購的簡先生說,那是他第一次想離職,因為首次體會這個職位所面臨的「阿諛奉承」。由於不喜歡也不擅長「說假話」,他勉強當了一年乾貨採購,終於有機會到到內湖開店,當經理。事業從此飛黃騰達嗎? 不。「那是2001年。開店前一天,納莉颱風來襲……」,簡先生說,「我只花了一個月的重整,就重新開張。」承續過去優異的工作表現,他兩年半後快速升遷至全公司第三大的營業部課長。然而在2006年,善美的超市裁員25%後,仍無法維持收支平衡,只好將公司賣給全聯超市。
簡先生在「全聯超市」生鮮部擔任營業部區副理,在此見識到貨真價實的「家族企業」,及「派系鬥爭」、「陽奉陰違」的醜陋面目,這些倒也無礙於他的業務推展。但幾年前,高層期望公司有新方向和攀升的業績,邀請號稱「流通業之神」的徐重仁帶領統一集團入駐,但徐重仁團隊的(以下略)簡先生完全無法認同;再者,上級長官的專言武斷,缺乏專業知識卻喜歡頤指氣使,數度在他開會發言時無禮又非理性地打斷等,都令他極為不滿。簡先生說,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那年開新店當天,兩位上級人員來店盤查,他看見雙方的明爭暗鬥,對待員工又沒有人性,竟指望員工把剛上架的商品依他們的喜好方式重新擺放,完全不考慮員工體力、時間花費,更沒體諒員工已經因為開新店而十分疲累。最後,堅持自己原則不願苟且偷生的簡先生,毅然決然辭去工作。他說,辭職原因是「10%的精神狀況不佳、20%的職業倦怠、和70%公司虛偽奉承、明爭暗鬥的運作模式。」
「求之意切」而「終無所遂」的完美主義?
擁有一個要求相當嚴格的父親,簡先生說自己也算是個自我要求高的人。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對周邊的人或自己,會產生甚麼影響嗎?「職場上,完美主義並不保證一個人的成功」,簡先生說,「工作永遠做不完,我能做的就是上班時盡全力,下班時盡量不想上班的事。」很多老闆、上司會在下班時間打電話給員工談論公事,喜歡用手機社群不時「叮嚀」員工的工作進度,這一點,簡先生頗不以為然。他認為,人有自己的尊嚴,有權利當一個快樂的人,「上級憑甚麼奪走員工的休息時間和快樂?」公司不能用「追求完美」來合理化這種行為,並且將員工「奴性化」。
簡先生說,他從來「不做到百分之百」,總是將目標設定在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之間,因為他深知,「完美總有一天會幻滅」;要求全然的完美,只會快速耗損他的精力,而從事超市這一行所需的,是穩定與持久的表現。
對自己沒有完美的要求,對員工,他當然也不會要求完美。「只有自己才知道甚麼時候該再努力、甚麼時候該停下來」,簡先生說。他不逼迫員工,對於特別努力的員工,還會提醒他在休假時間好好與家人一起放鬆。他覺得,上級常用結果論斷一個人的表現,是非常不適當的,最重要的是「過程」: 一個人若是經過努力,結果雖不盡人意,也不能太苛責他,因為,失敗的關鍵也許是人力無法掌控的因素! 何況,「非理性的責罵只能讓人洩氣,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簡先生認為,「相對完美主義」是他在超市行業成功的關鍵,再加上他縝密的思考邏輯、迅速敏感的反應及良好的時間管理,才是讓他工作表現卓越的真正原因。然而,離開全聯的高階職位後,他的生活又會是如何呢?
「經營終始艱苦」後的空虛
辭職前後,簡先生有輕微的憂鬱症。首先,擔心沒有穩定財源流入銀行帳戶;這種不安全感,一般人很容易理解。其次,在不間斷地工作二十一年後,突然不再需要去上班,他感受到莫名的空虛,「時間這麼多要做什麼?」 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是七十六至七十七歲,簡先生開始懷疑,「我有年紀了,若想繼續在喜愛的超市環境工作,已經沒有年輕人的優勢,那剩下這二十幾年,要做些甚麼?」
剛好,有位朋友想自行創業,他們考慮過合作賣海鮮粥、肉粽等,最後決定加盟桃園知名的「永川牛肉麵」。因加盟金合理,賣牛肉麵容易上手,且相較於其他食物,顧客接受度也比較高。另外,永川牛肉麵在桃園的口碑也很好,是部分桃園人共同的回憶。
「憂往喜還、頓忘於行役」的麵店人生
在職場繞了一大圈,簡先生回到他熱愛的廚房,為顧客煮出一碗又一碗濃郁的牛肉麵。雖然累,但是快樂。跟超市相比,牛肉麵店店面較小、顧客及營業額也少很多,但多的卻是那一份大超市沒有的濃厚人情味;在這裡,沒有隨便刁難店員、找店員出氣的顧客,也沒有口口聲聲喊著要控告超市的顧客。簡先生說,即使顧客對食物的口味有不同的意見,也不會以不講理的方式提出。
另外,現在的工作是排班制,時間比較有彈性,休假、與家人相處、運動的時間也比較多。舉例而言,假日回到家看到三個已經上大學的外甥及外甥女,有一種滿足感;「和他們聊聊天,就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提升」。這種互相交談及生活分享,已經「超乎一般長幼親戚之間的層次,更像是和老朋友談心;然看似隨口說說,卻是句句情意深重」,「和他們一起到戶外動一動,更是一大樂事」。閒暇的時間,簡先生也時時回想自己的生涯,他認為,回憶,不管是好是壞,總能形成一種難以解釋的力量,在需要的時候就會自然出現。
這個新工作沒有任何缺點嗎? 簡先生說,當然有,只是「我們得接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任何面向,因為抱怨全天下最痛苦的事」。從家庭、婚姻、職場到現在的生活,他從來不抱怨。過去在職場上,他總是接受事實,因為不接受,還是得做;現在的生活則十分愜意、自由,在生活及時間上也有更多的掌控權。以前的日本同僚到牛肉麵店用餐,都驚訝於他的轉變,氣色好、精神放鬆、神清氣爽。
「遠近必能成之」的母親及「救世人災患」的父親之影響
問到成就了這麼多事,家庭帶給他甚麼影響? 首先,簡先生認為他分不清是後天家庭或先天基因帶來的影響,哪些是後天教育、哪些是先天特性所致;但是話說回來,基因來自於父母,也能算是一種「家庭影響」吧。他認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小時候他不算真正的「學壞」,沒有賭博或吸毒,只是偶爾打架鬧事,到國中見識到真正的「幫派」後,便不敢涉入黑社會世界。從小,母親教給他的是善良和體貼;相較於父親的嚴格,母親從未出手打孩子,而往往是那個「臨危救人」的角色。另外,早年母親過世,讓他比其他同齡的孩子成熟許多,說話與思考方式不一樣,解決問題的邏輯也更加清楚明確。
醫生父親除了負責最基本的課業教導外,在生活和做人處事上都以身作則,給他很大影響。父親常說「基於悲觀而樂觀」,簡先生則說: 「樂觀和悲觀之間沒有明確界線」,就好像哈姆雷特為了仁慈不得不殘酷一樣 (I must be cruel only to be kind),為了長期的樂觀著想,他不得不在當下悲觀。應用在超市上,某項政策若是行不通,就不要堅持通過、「假樂觀」;「所謂的悲觀,不過是洞察事實並及早提出因應之道而已」。另外,父親也以身教向小孩揭示「人性尊嚴的重要」。年輕時的父親總是不畏權勢,只要是對的,便一定會去做;不管市長、校長或一般百姓,只要缺乏「彼此尊重」,父親一律將其從診所「轟出去」。簡先生說曾有一次,警察局長來到診所,仗勢欺人、出言不遜,父親一如往常要「驅逐」這位客人,警察局長站在原地喊:「你敢動我?」父親神色自若、毫不猶豫地就把他推出診所。
「能做出符合價值觀的是非判斷,並且立意良善,那麼,離所謂的『對』,也就不遠了」,簡先生說。他無法細數父母的教養如何影響他的日常或職場生活,但是當碰到問題時,這些已然內化的特質,總是能幫助他度過難關。
論「立人間之事」及「人生之適」
難關處處存在,以目前狀況而言,年輕一代的就業是一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身為歷盡職場風霜的工作者,簡先生對現在的大學生有些建議。他認為,首先,台灣教育從國小就走錯方向了。小學生應該要「除了玩,還是玩」,因為那是小學生身分應當獲得的權利。父母應讓孩子順著自己的興趣發展、多接觸大自然、充分享受家庭生活,而不是要求孩子一味投入於書本課業,或是更嚴重的,沉迷於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虛擬世界。這樣反而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再來,簡先生認為大概只有萬分之一的高中生,考大學前明確知道自己要甚麼、為何讀書、想唸什麼科系,不過還是過了大學四年;因此大部分的大學畢業生,其實沒有權利要求社會給予他特定的工作和薪水。他說不了解自己、不清楚目標的畢業生就像一張白紙,該無所求、毫無期望、沒有目的地投入工作,摸索個三年,以求更了解自己;之後,才談得上真正的工作方向及喜好。中間可更換工作,前提是,要清楚舊工作真的不是自己所要。摸索時間為何是三年,而不是五年呢?簡先生說 「人青春有限,況且有些事拖太久,最後反會失去衝勁。」
至於正在就學的大學生,簡先生認為:他們應該是學生族群中最為忙碌的,但這個階段的學生,主控權在自己手中,而不在填鴨教育的學校手中。打工並非首選,因為大學生理應從事大學生身分應當從事的活動,多學習和充實自己的能力。簡先生給大學生的建議是:「認識自己,順性而為、順勢而為」,因為「不了解自己的人不可能擁有核心價值」。了解自己,才能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及該用甚麼心態分配時間看課外書、打球、選課、實習、假日休閒……等。以這樣的態度經過四年,肯定能勝過那些充斥於社會中、不了解也不嘗試瞭解自己的大學生。如果這些都做了,接下來就是要「量力而為」。目標並非一成不變,且將不斷調整。「拿到書卷獎代表甚麼?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得到書卷獎,抑或是深刻反省及檢討、離書卷獎僅差一名的『名落孫山』,何者受益較多? 辛辛苦苦得到第三名,抑或是快快樂樂得到第十二名,哪個是你要追求的?」
在職場上也是,「用60%努力面對老闆就好!因為就算用了80%,公司永遠也不會用80%回饋你。」在超市時,簡先生總是極力勸導認真的員工「踩煞車」,因為從他們的薪水來看,「多餘的」努力絕對不值得,公司也絕不會因此而給予他們相對程度的善待或感謝。60~80%是極限,這是簡先生自己的人生哲學,也是他想給予認真負責的人最重要的建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出不出名、或是一輩子沒沒無聞,都沒有關係,因為到頭來,一切都會像夢境,成為一場空。「蓋棺論定的那天,只有自己知道這一生到底走得值不值得」。
後記
得知有這樣的作業時,我並不是一開始便決定採訪簡先生。原來想採訪法律通識課的教授,請教他對於二二八事件及現今政府及社會的看法,因時間無法配合,只好放棄。隨後我才想到,自己的生活周邊何嘗沒有傳奇人物呢?誰會知道一家牛肉麵店的煮麵大叔,曾經當過全聯超市的高階主管? 誰又知道這樣一位人物,有著讀台大的父親和母親,卻從小不愛讀書,好動且常打架鬧事? 我決心要讓大家知道!因為這一位簡先生,不是別人,正是我的大舅舅;而他的父親,就是我的醫生阿公——簡哲夫(上學期祖父母傳記的題材)。
平日我在台北讀書,舅舅住楊梅,我們無法見面,假日,舅舅有時要工作,往往很晚回家,疲累,也需要休息,因此擬定主題後,我們從三月底就開始討論訪談時間。第一次訪談是在連假的四月四日星期一晚上,對談兩個多小時;第二次在四月九日中午的一個半小時,以及當天晚上的四十五分鐘。採訪前,全家先在四月二日到舅舅開的麵店用餐。看到舅舅忙進忙出、但是忙得十分快樂,我心裡也為他開心,畢竟,有甚麼比以自己的嗜好為業更棒的呢?工作賺錢的同時又能獲得樂趣,即使累也是心甘情願! 再者,提供美食讓顧客吃得津津有味,也是很有意義的。和舅舅拍照的那一瞬間,我感到無比驕傲。
將近五小時的訪談中,我的手沒有停過。剛開始,還能用繁體中文一字字寫清楚(我不太會寫簡體字,也不願意寫),後來只能用英文草寫記錄,才勉強跟上速度! 克服速度問題後,原以為將一切順利,沒想到,有時舅舅會誤解我的意思,或是,我竟不知如何確切表達想法或問題。這應該是就讀外文系,整天處於英語或德語環境下的副作用吧! 有些英語概念,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想出正確的中文用法或是翻譯,讓我不禁懷疑自己上大學後的國文口說能力是否降低了? 為了避免「誤解」,媽媽建議我用「引導式」,而非完全開放性問句。這樣的方法容易許多,也較便於釐清事實。採訪過程中,舅媽也陪同補充,並幫我們拍照。
後續的寫作是十分浩大的工程。由於上學期的祖父母傳記是照時間順序呈現,這學期,我想嘗試從不同的方式切入,而非使用順序或倒敘法。我知道這比較困難,也較難使整篇文章有結構性及連貫性,但是,就當作是給自己的挑戰吧!於是,我從舅舅的個性寫起,再從性格連結到工作的得與失、最後找回自己的初衷。之後,才是家庭帶給他的影響及給現在大學生(包括我自己)的建議,這樣的內容更貼近於我的生活(有鑑於上次的祖父母傳記,老師建議將被採訪的人物與自己做更多的連結)。我利用週間、課餘在學校整理文字,遇到不清楚處,較容易釐清的,就透過社群網路問舅舅;難以用簡短文字表達的,待假日回家後再當面詢問舅舅。
整個作業的執行過程中,除了讓我大量「再接觸」中文,也使我更了解舅舅的為人及生涯,他深深體現了「行行出狀元」的道理。誰說學歷就是一切?小學打老師、國中被流氓打,長大後,舅舅在任職的每一家超市,都是老闆眼中傑出的員工!在我眼裡,舅舅不只如此。歷盡職場的成就與黑暗面後,舅舅雖不再是一名超市業者,但是他找回了最初的自己,並享受生活。他提醒我反省自己當初為甚麼要讀外文系,想想當初那份熱情,好好享受大學生涯! 他深知我自我要求高,常將過度的壓力加諸於自己,因此問我:「外文系上一百二十多人,前七名拿書卷獎,你上學期辛辛苦苦拿了第八名,這學期若是整天備感壓力、精神緊張、不愉快,能擠進前七名又如何?媽媽如果看到你把身體用壞了又會怎麼想?」誠然,從他的話中,我了解到甚麼才是值得重視的。成績永遠就是數字、等級,何況由不同老師評量,標準本不相同,何必執著於它而錯過其他美好的事物?將來出社會,我們又將被多少套不同標準所評量?工作業績又豈如大學課業「有唸就有分」?於是,下學期,我放鬆許多,也快樂許多,家人也為我高興。
在我寫下這最後一段的前兩天,四月三十日——三胞胎二十歲生日的前三天,家人提早為我和哥哥弟弟慶生。舅舅給我的紅包上,言簡意賅、儼然出現的是「人生種種,沒有絕對。追求:相對滿意、相對完滿、相對付出、相對快樂。適時調整、放鬆,將相對幸福、圓滿。共勉。」背面則寫滿了他眼中的我(們),經歷從小各階段成長,一直到現在,並期勉我(們)能「帶著滿滿愛的能量,享受下一個20年」。「凡事總是相對的」,看到這些話,我更加感動。舅舅秉持一生的原則,原來,就是這麼簡單,卻又如此受用無窮。這次的採訪,無疑是用了一種最理性、也最親密的方式,為我上了人生的一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