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段考前某一天,日一邊「怪」我說太慢提醒他要準備,
一邊心虛地說「哦,沒有啦沒有啦……」。
他知道,怪我是不應該的。
 
段考後,又有一個「怪」我的,
中說是我管太多,讓他沒機會學習……。
 
這跟上次慧日怪我不早點提醒一樣,我是不接受的。
 
我只講大原則,不追小細節,
也說過,他們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不用我的。
我根本是懶得管功課的人,
最近的反省,剛覺得自己不夠負責任、去監督他們的功課呢!
後來講一講,中自己修正說,「沒有啦,你沒有管太多,是我……」。
 
雖說不在意成績,但成績某種程度反應孩子們努力的結果。
前幾天段考排名出來,中30幾名,還一副不在乎的樣子,
後來我越想越生氣。
平常老是自欺欺人,空英好幾天沒讀、數學講義落一大段,
我若偶爾查作業,就抱怨連連、沒跟上的藉口一堆,
常常在學校玩得幾乎虛脫,
上學期有一次還跟我說:我以為學生沒什麼責任……,
老師和我沒要求,反變成他的保護傘,高中讀得比國中輕鬆。
兄姐認真讀書後的休閒時間,不認真的他也跟著休息,
常常我因「婦人之仁」,只是說說,也不忍真的禁止。
 
對這個「不負學生責任的態度」不能認同,我決定要罰他,限制他的權利:
減少用電腦時間,平日不能用,假日才可以,作業除外。
(天哪,才幾天,我好像就執行得不徹底)
 
  
孩子的個性和興趣不一樣,
我不對三個孩子的成績結果作比較,也不要求「相同的認真程度」,
但如果「不當一回事」,這個態度不負責任。
 
講義沒寫,但「有幾次」考得不錯,這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除非對這個駕輕就熟到,沒有寫講義也可以「每次」都考得好,
否則「踏實準備的態度」和「盡己之力的過程」,
始終是我比較在意的。
 
有時孩子會搬出「同學都……」來辯駁,
那對我沒有說服力,
大家或很多人那樣做,不代表就是「對」的或「好」的。
同學玩電腦遊戲或fb到半夜、同學下課玩球而上課遲到、
同學上課吃東西喝水、同學上課睡覺但考得不錯、
男同學髒話掛嘴邊、女老師也寫髒話……,
那又怎樣?、
  
 
上次去杜鵑花節,中回來說他要上台大,
我問他「為什麼想讀台大?」
大家都會說、大家都想要, 但有強烈的「願」,才能激發足夠的「力」,
我想知道他的「願」是什麼。
 
我也說:
我對你們考上哪裡沒有特定期望,你有這個心,我也予以肯定,
但還是要說:
你現在只有6、7成努力,想上台大,你得要130%的努力,要進全班前十名,
依我對你個性的瞭解,那幾乎不可能。
瞭解自己,才能設定相符的目標,好高騖遠,反可能中途就放棄,
如果真的想讀台大,先把目標設定在9成努力,先進到17、8名,
之後,再往前進。
具體作法,就是每天的進度都要跟上,不要又是三分鐘熱度……。
 
 
常跟日、中說
你們如果讀得認真、時間又長,
絕對是第一個幫你們喊停的人。
但是,有多少機會,讓我去「喊停」、要你們休息一下呢?
 
 
或不管,管到什麼程度、放手多少?
沒有絕對標準,也是很難拿捏的。
怎麼樣最好,沒人知道。
我只希望在旁提醒,減少孩子們錯過不能再重頭的事。
 
就我所預測,中未來的「社會成就」會最高,
但並不因此,我就可以不要求他在現階段,去善盡學生本分。
 
我自信,
給了足夠的自我管理機會,
給了相對多的休閒活動時間,(沒有補習,就多出多少時間了)
照顧了他們的健康,
給的家事分擔量也少。
(清狗尿、收衣服、飲水機補水、倒垃圾,偶爾洗碗,不多吧)
相對來說,孩子的責任盡了多少?
 
玉這幾天一直期待公布排名。
數學終於考出「正常分數」,英文還是比班平均高20幾分,
首次擺脫數學分數的「拖累」,進入前十名
數學老師很為她高興,問為什麼,有特別加強嗎……?
她說沒有,還是跟以前一樣啊。
對啊,她還是一樣,認真上課和寫講義,不會的問老師或同學,
我開玩笑說:以前可能被下蠱了……。
也在想,這個單元對她來說剛好比較簡單?
 
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她這次數學的段考成績與平時考相符。
不過,問為什麼,有時就像問人生中突然出現的事一樣,沒有答案,
重要的,還是在於
做我們能做的,
過不去的時候,旁邊還有人陪著。
 
她的成績和榮譽,拿得實實在在。
因此,我為她高興。
 
「下功夫後得的成績,而不是有運氣成分的,才能增加自我肯定和信心」,
我對總是一副不在乎樣的日這樣說。
 
日很「賊」,
「媽咪,如果13名要怎樣?」
我說,哦,那——就不能在自己房間唸書,要去書房……。
接著他舉起雙手做V字狀,說「耶,我12名」。
(日有時很撒嬌、真的很可愛)
 
慧日國文科在國中時期一向很差,那時我說沒關係,
閱讀量少,差是可以理解的,就算努力加強、效果也有限……。
到了高中,日反而四次段考都比愛看書的中、玉要高分,
玉百思不解,是他的老師好還是怎樣?「慧日明明都不愛看書啊」,
我的揣測是:高中的出題更偏向測「理解力」。
 
所以,成績真能百分之百反映實力嗎?
不見得。
但也不能否認,它相當程度反映了實力。
 
同學老是記得高一導師李志浦說這句話的口氣、神情和手勢,
她說「要踏踏實實……」。
 
說起來,這也就是我希望孩子們做到的:
踏踏實實、盡好本分,才能無愧於心。
 
 
妹妹在英國的接待家庭,會接待另一位來自丹麥的高一學生S, 
妹妹和S常寫信。
提到cram school,S不解地問「那是什麼東西?」
她當然無法理解,
丹麥的高一學生,上課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半,輕鬆得不得了,
沒有課業壓力,哪需要補習?
台灣學生的生活,是她完全無法想像的吧!
 
 
我比較不管懷玉,她有自己的想法。
曾經跟日說:
「你空間感好、喜歡畫畫,也不會交際,讀建築系、設計綠建築給人家住好了……」。
跟以後想「發明東西」的中說:
「發明機械性的東西,比較不適合你,不然你去念服裝設計、室內設計之類的,你想像力好也會畫畫……」。
其實我說這些,有點天馬行空。
 
學校四月底要做「選組輔導」,
跟孩子說
認真聽,有疑問就問,
現在跟以前的學校和科系,有很多不一樣,媽媽都不知道,
如果找到喜歡的科系,比較有個方向和目標……。 
 
昨天,一位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同學,來病房畫壁畫,
我問他
工業設計學什麼?是第幾類組?採計哪些科目?有加重的科目嗎?
(去杜鵑花節才知道,同是文組科系,採記的科目和加分學科也不同)
……
跟他說我的孩子現在高一,快要選組了,
他的建議是:
英文一定要加強,每一科系都會採計英文分數;
盡早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科系,就不需浪費時間念不計分的科目;
(像他原本念第二類組,後來登記的是第一類組的工業設計系,
「物理、化學都白讀了」,他說)
學校老師只講個大概,每個學校、各個科系的訊息,要自己上網看比較清楚。
 
我回來就告訴孩子們。
 
 
懷玉還是想讀人類學系。
「你不喜歡外文系?」中問,
玉說「考不上啊……」。
 
慧日問「媽咪,有沒有體育新聞系?」
想當體育記者,
被執中吐槽說「你又不會講話,我當還比較適合……」。
 
執中則問:「媽咪,你覺得我適合踢足球嗎?Messi(阿根廷名將,現在在巴塞隆納隊踢)也只有168公分啊!」
他最近想把FB上的照片,改成Messi的頭、自己的身體……。
 
跟孩子說的是
「不要想以後畢業後會不會用上,找自己有興趣的科系讀就對了,這樣,大學四年才會學得快樂。讀喜歡的內容,會吸引你做更多的學習,無形中,也培養了以後工作上的能力……」。
我這種想法,沒幾天就被大企業家「否定」,
張忠謀在一場對大學生的演講中,以自己的求學歷程,建議大學生一定要學會3件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謀生技能」。
 
  
我還是希望孩子享受過程,
也希望自己助一臂之力,讓他們願望成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tw 的頭像
    jenjentw

    記‧憶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