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記者陳家倫/花蓮縣報導】2012.09.20 03:37 am

慈濟大學教授余德慧九月七日病逝,太太顧瑜君從醫院將他「接回家」後,力貫先生生前對死亡的豁達,將靈堂改為「生命講堂」,豎立看板寫著「授課老師余德慧」,學生昨天紛紛趕來上「最後一堂課」。

走進余德慧位於花蓮市的家中,耳邊立刻傳來悅耳的輕音樂,學生三五成群坐在地墊上,人人手上拿著一個缽,輕敲後發出陣陣低鳴,訴盡對余德慧的思念。顧瑜君說,「五點下班後,有更多學生前來守夜」。

「生命講堂」裡掛著余德慧生前的照片,一本本余德慧的著作「觀山觀雲觀生死」、「生死無盡」、「好走」也陳列在講桌上,現場還用筆電播映余德慧授課的影片,學生一邊頌缽、一邊聽課,聽到老師講笑話,大家也跟著笑了。顧瑜君深信,「這是先生期盼的離別方式」。

「老師到最後一刻還給我們出作業」,余德慧的指導學生回憶,余晚期的研究大多圍繞著「生死學」,生前也不避諱以自身為例,邀大家一起想像「他辭世的最後一刻」。只是余德慧向來只要學生去想,從不給具體的操作指導,學生暗忖「可能老師是要留著讓我們實做」。

顧瑜君說,跟先生結婚十七年,他都是個「時而頑皮、時而嚴肅」的大孩子,如此多變的形象,讓她在挑選先生遺照時傷透腦筋,最後挑了一張眼鏡滑落到在鼻尖上、雙眼直視前方的照片,彷彿在問「你們這群人是在搞什麼?」守夜學生則說,老師好像在問「ㄟ,你論文進度怎樣?」

◦余德慧是張老師月刊創辦人,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授課,享壽六十一歲。他的追思會明天下午兩點在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演藝廳H棟舉辦,顧瑜君表示,追思會現場約可容納兩百五十人,她代表先生歡迎歷屆學生來「給老師看看」。

文見: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375448.shtml

☆ ☆ ☆ ☆ ☆ ☆ ☆ ☆ ☆ ☆ ☆ ☆ ☆ ☆

對老師致敬、致謝,我能做些什麼……。

9月15日,我想到一個可能,就去做了:

我寫信給去年來家裡採訪三胞胎上武陵的聯合報和自由時報記者,

簡短介紹老師的生平和貢獻,

說老師去世和追思會的消息,及老師家住址電話等,

問他們是否能請記者同事採訪,

讓更多人知道這位學者的離世,讓更多人有機會禮敬他……。

在追思會的前夕,

我看到聯合報記者在花蓮的採訪報導。

對聯合報記者楊德宜、陳家倫、段鴻裕,我致以最深的謝意。

 

☆ ☆ ☆ ☆ ☆ ☆ ☆ ☆ ☆ ☆ ☆ ☆ ☆ ☆ ☆

朋友羨慕我,和余老師有這樣的緣分……,

事實上,很多人都和余老師有「特別的關係」,

不管是同事、師生,直接、間接師生關係,

或只是眾多不曾謀面的讀者之一……。

余老師對生命、對研究、對教學……都認真,

 他是一個真摯的人,

他樂於分享、樂於助人,

………

要我說,我實在無法囊括所有的原因。

或許朋友們可以從追思網站的數十篇懷念文中看到、感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