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桃園市是我的故鄉 但十八歲上台北唸書後住了十二年

爸爸憂鬱症自殺後 我搬回桃園五年陪伴他

孩子出生後 又意外住到楊梅來

這使得我對「發展後的桃園」很生疏

常來回四小時到台北看表演

卻沒去過比較近的「桃園展演中心」。

 

其實很少看戲

「敗者的搖滾瞬間」是臨時決定去看的。
既沒有能力作詳細地回顧 就以這篇文章作為引子……


形式方面
我對於用投影和自拍方式映象 覺得很新鮮
演員的表情也一目了然……


我最不喜歡的就是一問一答那段

主要是不覺得那些問題真能有唯一正解

那些書真的能夠回答這些問題?

似乎也可以被這些文謅謅的話回答,但似乎沒有回答

比起應答的獨佔性,提問卻是個集體停下來思索的機會。

再者 聽不太清楚

何況 那些引句 就算是閱讀 也需要很仔細才能消化。

二來 太冗長了。

可能會感到昏昏欲睡

 

我喜歡那幾段小故事

讓我好緊張的解救熊貓車……

站在桌上飛來飛去的飛機(人)好吸精

還有 很佩服編劇那些塔台術語……

打算離開人世 卻又留戀人間美好風情的失業男子……

窮到不行還因心生憐憫被掏光……

我喜歡單純演出來

讓觀眾自己去感受和詮釋……

孩子小一到國二 我去班上講故事

從不說「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要……」,純粹是講。

 

那些「敗者的搖滾瞬間」其實並非唯一∕可取的出路

滾怎麼可以只有瞬間,

要讓人可以搖滾一輩子,帥氣地作自己喜歡的事

但或許

他們認為能用那些行動來證明有能力改變生命走向

或者以此證明生命意義(影響力)……

對於自我肯定的強烈需求吧,想像在既有的各種互動秩序當中,創造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熱情但又不僅是自己想要的,像是熊貓車除了是惜物外,更是希望回贈給自己留戀的記憶

 

不隨著社會價值起舞

這我一直是沒問題的
歸因於我父母的言教身教 也或多或少因為我讀哲學

我一向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重視的 priority是什麼。


從承受「你應該」的卑恭曲膝與忍辱負重,

到「我想要」的爭鬥,

到卓然不屈的「我是」

「你應該」 是依循社會價值

「我想要」 是以瞭解自己為基礎

「我是」 基於瞭解自己而後自我實踐

如果不經思考∕覺察 斬斷∕跳脫世俗框架

就沒有下面的種種

 

看到說孩子高中被那些填鴨式教育弄得苦哈哈……

我眼眶還是紅了。

他們好辛苦地做無甚意義的學習

我只能以忽略成績和多點家庭溫暖和活動來稍做平衡……

 

對於自己的人生

在自己的命運裡,發揮最大的可能性

對於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很糟,但如果我們也對這樣的糟不作點什麼,不從自我教育,不試著推廣自己的理念,不試著作點什麼,不批判什麼,不鬥爭什麼,不堅持什麼,不深掘什麼,不打破常識,那麼我們不就真的、真的認輸了,況且我們還是能說能寫的人呢。就算什麼都沒有,我們還是能夠試著用己身的力量或社群的力量,作點什麼吧?

這是我在父親身上看到的,也是我自期的。
我的能力和影響力很有限,但總想「作點什麼」:
孩子小一到國二,我在三胞胎班上輪流講故事
常辦家庭音樂會、故事音樂會,請孩子們的同學來同樂,
後來去當安寧志工
部落格記錄的分享也是,只是,我已經沒有精神體力多寫些什麼了。
生活把我帶到什麼地方,我就安處在那裡,
這兩年爸爸的狀況較多,我得退回來,顧自己、顧家人……。

如果爸爸讀到安勤之的文章,會很感動「後繼有人」。
如果他還能講話,看到他,想是會拍拍他的肩膀,
語帶哽咽地說:「年輕人,加油……。」
哽咽,因為爸爸是熱情、善感的人。

 

文中說到選擇的邏輯」總是讓我們受困
看到安勤之對「照護的邏輯」一書的書後 感觸良多

不只是不要侷限在是非選擇判斷題組

事實是 根本無法做二分;全是全非∕全利全弊……

只是 我們的頭腦已經被訓練成做出非此及彼的區分和評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