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絕望與死亡
心向佛法並不能使你安全無憂或確定什麼東西,並不能替你找到立足之地。事實上,一旦心向佛法,你只能無懼地承認生命的無常與變化,而開始掌握「絕望」的竅門。
如果不放棄希望——還認為有比較好的地方可以去,還認為自己的情況可以比較好,我們就無法放鬆而安住在當下的自己和自己的真相。
正念,指的是與自己的經驗合而為一,不解離,也就是安住在你的當下。
永久的安全根本不可能存在。
佛法既不是信仰,也不是教條,而是徹底認識無常與變易。佛法絕對不是讓我們盲目追隨的信仰,佛法完全不給我們任何可以攀附的東西。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必認為痛苦是因為我們做錯什麼事而引起的。可是,每次感覺痛苦的時候,我們就覺得自己有錯。
我們每個人都對「希望」上癮,希望疑惑和不可解之事都能消失。這份癮頭造成了社會極大的痛苦。
希望與恐懼是一種心情的兩面,來自於感覺自己缺乏了什麼,來自於有所欠缺的感覺。我們就是無法輕鬆下來,總是緊抓著希望,於是,希望便反過來搶劫我們當下這一刻。
承認自己的真相,這是一種很慈悲很勇敢的態度。我們真正要戒除的是「獲得拯救,不再做自己」的希望;放棄「我們會有不同經驗」的希望,放棄「我們會更好」的期待。願意放棄希望,不再想終止痛苦和不安全,我們就為有勇氣輕鬆面對自己無依無恃的狀況。
所有的焦慮、不滿,所有使我們冀求不同經驗的慾望,都根源於對死亡的恐懼。死亡與絕望提供我們正確的動機——想要生活在智慧與慈悲中的動機。
所謂絕望與死亡,指的就是面對事實,不逃避。
我們總是否認事情起變化是很自然的事。……在我們的眼裡,老病或者失去摯愛的人卻是很不自然的事。
輕鬆地安住在當下,輕鬆地面地絕望,面對死亡,不要抗拒因緣的結束、事物的消失。事物並沒有永恆的本質,萬事萬物隨時在改變。
第八章 八種世間法
耽溺在痛苦和快樂(苦樂)、得與失、名聲與恥辱(寵辱)、讚美與譴責(毀譽)這四種對立物(八種世間法)中,我們才會不斷地輪迴。
仔細觀察我們心境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它們其實早就由某個東西引發了。我們早就懷著自己主觀的現實(心境),不斷驅動著情緒上的反應。
八種世間法其實是我們自作自受的,我們為自己的遭遇製造出了這些反應。
我們或許會覺得自己必須根除這些苦與樂、得與失、寵與辱、毀與譽等等感覺,但是更實際的作法應該是去瞭解它們,看看它們如何吸引我們,如何薰染我們對實相的觀點,而它們又是如何的虛幻。
我們通常會隨快樂或痛苦而呈現兩極化的擺盪,我們會落入慣性模式而完全不自知。與其落入慣性反應,不妨懷著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探索、觀察並且看到自己和自己的所作所為。一旦看清楚這整個過程,我們的心就會輕鬆起來。
我們很像小孩子在沙灘上築城堡一樣。我們用漂亮的貝殼、浮木、玻璃等裝飾這座城堡。這做城堡是我們的,別人不能碰。要是有人想把它弄壞,我們一定會攻擊他。不過我們雖然這麼執著,我們還是知道潮水終究會把它沖走。關鍵在於,我們要盡情享受但不執著,時間到了,就讓它回歸大海。
讓事物離去,有時叫做不執著,但又不帶有三個字令人聯想到的冷漠感。這種不執著是更友善、更親切的;那是一種想要知道什麼慾望,就像小孩提問題的態度一樣。我們想瞭解痛苦,免得一直逃避;我們想瞭解快樂,免得一直抓著不放。……我們想瞭解「失」,這樣我們才能明白別人的生活瓦解時是什麼感覺;我們想瞭解「得」,這樣我們才能領會別人的歡樂,以及他們的傲慢和得意忘形。
我們越是能洞悉自己的真相,就越是能慈悲對待自己,而且自然能夠以溫柔的態度對待他人。一旦瞭解自己的困惑,我們就願意幫助別人解除疑惑,即使玷污自己的手都沒關係。
觀察自己的心念,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我們自覺不妥或痛苦,想要反省自己的行為,但漸漸地……我們發現別人和我們一樣,也都被八種世間法勾攝住了……,因為這八種世間法而感到痛苦。顯然,人人都需要幫助,但是如果不從自己開始,別人也無從受益。於是,我們修練的動機改變了,開始為了別人而變得馴服、講理……,為人類整體的困境修練。
第九章 六種孤獨
身而為人,我們不但事事尋求解答,還認為自己應該得到解答。我們在這個世界投射了無數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不但無法得到解答,還為此吃盡苦頭。無法得到解答的原因,是我們應該擁有比它更好的東西——中道。
「中道」是沒有軌則的,是心的開放狀態;不偏於一邊、不選擇固定見解。這樣的心能輕鬆面對矛盾與曖昧不明的狀況。
我們一直想往左走或往右走來逃避心裡的焦慮(註:追求安全感),然而那麼長久以來的偏左或偏右,堅持是或不是,對或不對,我們事實上也沒改變什麼。追求安全的結果只得到了短暫的快樂。
「中道」鼓勵我們,,不論心裡升起什麼,都不要緊抓不放。平常所謂的好與壞,都當做「意念」來看,不要演出是非論斷的戲碼。
安於中道,就會跟「輕鬆又清涼的孤獨感」建立友好的關係,徹底翻轉平日的恐懼。「清涼的孤獨」有六種描述方式:寡欲、知足、不從事不必要活動、徹底的紀律、不連於慾望世界、不藉散漫的意念來尋求安全感。
靜坐提供一個方法,讓我們接受中道的磨練——留在原地,不再逃避。靜坐的時候,每次一有妄念升起,就告訴自己那是「念」,……我們只需要稍稍和它們接觸一下,就立刻放掉它們,不要無事忙,……不讓妄念帶著我們團團轉。這就是在接受「安住於當下,不跟當下解離」的訓練。
人一旦一無所有,也就沒什麼好失去的了。我們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好失去的,只是我們被設定成有許多東西可以失去。這種感覺都源自於恐懼——恐懼孤獨、恐懼改變、恐懼事情解決不了、恐懼自己不存在。我們一方面希望自己能逃避這份感覺,一方面又怕逃避不了,於是「希望」與「恐懼」就變成了我們的軌則。
我們可以安靜坐著,一直做到瞭解事情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為止。
在根本上,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凡是都沒有定論。
我們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孤獨的,不管在哪裡,我們都沒有東西可以攀緣。孤獨根本不是問題,它是不需要解決的。我們所有的經驗都不是問題。
流連慾望世界,就是尋找出路,尋找某樣東西來安慰自己。不流連慾望世界意味著正視事情的真相。
我們可以逐漸放下心中那些理想——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變成什麼樣的人……,慈悲而幽默地直覷自己的真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