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醫生」這部片。
溫醫生是竹東客家人,在美國執醫,是腫瘤科醫生。
整部片子幾乎沒看到他的笑容,以為在兒子自殺後才這樣的,
同學說看到很多在美國的台灣醫生都那樣深深沈沈,
太太都很樸實、在背後支撐家庭,
而孩子們卻是活潑健談「優秀」,像片中的男孩。
我感覺只有一小片段,溫醫師放鬆了些,
那是與在台灣的媽媽通電話時,用母語問候、閒聊,
媽媽說:我年紀大了,不能再坐飛機去看你們,你們兩三年就回來一次吧…。
我想到「永遠愛你」一書中的片段,有點不懂他為什麼不回來、不常回來,
回到家鄉,說不定會治癒他的傷痛,雖然那可能無關這部片的主題。
溫醫師的兒子是世俗認定所謂優秀的孩子,各方面都強都有興趣,
曾跟好友說「人要嘗試各種的經驗,包括體驗臨終」
(唉,人還是平凡點好,不要太優秀吧),
所以不只一次企圖自縊,試圖在最後一瞬間脫逃。
溫醫師某次發現兒子的「實驗」,以多年行醫經驗語重心長地說告訴兒子:
生死就在一瞬之間啊……。
悲劇發生後,他似乎仍背負著那句自省自責的話:
「孩子去自殺,我這醫生是白幹的了!」
眉際深鎖,即使他總跟病逝兒童的家長說:孩子永遠存在心中…。
我看到的,卻是他很深的無奈,感覺他還走不出一個有力的方向。
後來看到更多電影的相關討論,
知道溫醫生在反覆述說(同時療傷)後,才能稍稍平靜地敘說一切。
這是一個刻意拍成黑白的影片,雖然很多沈重,可是看不到搧惑人心或催淚的片段,
我只是眼角微濕,
更多的是笑,
笑他們真實生活的一些記錄(溫夫婦錄影):
兩個小孩演和灰姑娘、第一次學刮鬍子、設想自己未來的墓室…。
討論中,還敘述了溫醫師的一段話:
「兒子在無知中犯錯,代價是付出生命,
『無明』所犯的一切皆可被原諒,我也該放過自己。」
這段話,讓我猛然流下淚,或許是感覺到人共同的運命:
在一個標準下,人都是無明的,或是感覺到,每個人都該被原諒的那種慈悲。
在溫醫師看似冷靜無力壓抑的言語神情後面,
不只是「對往事的哀痛或不能放下」那麼輕的東西,可能是更重的,
他對苦、無常、無明…的體驗,和試圖找到對待方式的努力成果。
可能不是處在「低潮」,而已經「超越」了?
孩子給父母的挑戰,來自可知,也來自很多的不可知。
如果說「醫生」這部紀錄片中,溫醫生夫婦的困難功課,是在兒子十三歲死後開始,
「一生罕見的幸福」書中巫夫婦的功課,則是從女兒八歲得了「怪病」開始,
不久,他們發現兒子竟跟女兒一樣,罹患極為罕見的尼曼匹克症,在台灣的病例不到十個。
活潑伶俐功課好也多次參加演講比賽的女兒,
九歲開始眼球不能自由轉動,肌肉語言思考記憶等能力緩緩走下坡,
經過漫長的診療才確定得了罕見疾病,
為了救治姊姊,弟弟的骨髓被抽取化驗後,也證實罹病。
父母從完全無知到決定永不放棄希望,
尋求西醫後也轉向針灸電療腳底按摩等,希望延緩病徵的惡化。
他們不問為什麼遭受苦難,只問如何面對它;
同時,他們告訴孩子「生病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深度和廣度」
「在別人的需要上,忘記自己的苦難」。
以實際行動讓孩子體會到生命或許不長,但可以豐富而有意義。
我看到一對勇於面對事實的父母。
他們花了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才確定愛女罹患的疾病,這已經是一段煎熬。
之後,從難以接受事實到開始尋訪名醫、遍查國內外資訊、陪孩子進行正規及傳統療法…,
儘管過程當中因為身心壓力太大、醫療成效不顯著、事業與家庭的衝突、夫妻關係緊張…等,
曾經憂鬱、爭執、懊惱、退縮甚至想以死逃避,
可是最後,他們仍願意正視自己的脆弱,尋求親友教友的支持及專家的協助,
找出癥結點,釐清生活的優先順序、調整夫妻角色,
超越原來的自己、重新出發,而且走得更穩。
在站穩自己的腳步後,他們更堅定了自己的價值觀,
以身作則並且帶著孩子去實踐這些信念:
愛是分享與幫助別人,能幫助別人就是一種幸福,把握每個助人的機會。
巫先生和太太在百忙之際還到學校講故事、推動生命教育,
種植花木美化校園,出席生命教育研習會、分享罕見疾病家屬的經驗談…。
帶著孩子參加飢餓三十體驗營,讓他們親身感受他人的需要,而不自怨自艾於自身的苦難,
也使得孩子主動願意省下零用錢甚至用勞力掙取,來捐助西非的落後國家,
並遠赴酷熱的當地探望貧童。
他們教導孩子在自己的苦難中找出利他的意義,這是我最佩服的。
他們曾告訴女兒:「妳最偉大,總是打頭陣,中彈掛彩後,讓人們去摸索經驗、做調整…。」
把孩子的病情做完整的紀錄,提供醫學界做為參考,
使往後罹病的人不再辛苦,或那麼跌跌撞撞。
這樣的身體力行,讓孩子感知自己的痛苦是有意義的,
一個個難關的考驗將讓他們擁有更多助人的能力,進而激發出他們生之意志,
選擇「快樂地過生活」,選擇當「耶穌的精兵」。
我看到身為父母的用心,
他們想盡辦法讓因言語遲緩行動不便而不受歡迎的女兒不會被排斥,
安慰並鼓勵成績退步而自責的女兒,
用說故事、加分獎勵的方式讓孩子接受疼痛難忍的針灸治療。
為了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還帶著他們騎駱駝夜登零下七度的西奈山,
並艱難地完成下山的四小時路程,留下永難忘懷的回憶。
這本書中令我深思的還有馬偕醫院醫生的一席話,他說:
人類基因為著適應環境不斷進行微調,其結果是胚胎的異常,……。
異常胚胎的存活率是百分之三,也就是所謂的罕見疾病。
「這些孩子和父母是在為全世界人類承擔啊!我們哪有資格憐憫他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啊!」
巫家姊弟罹患罕見疾病,使得他們的父母成為罕見的父母,
更使這個家庭成為「罕見家庭」。
這一家「需要幫助」的人,
在面對生命無盡挑戰的同時,竟然持續幫助和關懷別人,
在罕見疾病的糾纏中,創造他們罕見的幸福,
對他們,我毫無同情之心,只有尊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