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綿延 生死無盡
很多人訂不到赴花蓮參加追思會的車票,
很多人進不了追思會的會場,在第二會場看同步轉播。
我很幸運,在楊梅搭6點多的火車,提早到花蓮;
也幸運地,在追思會的現場,感受那彷彿不屬於世間時空的三小時。
布置以老師最喜歡的野薑花為主,
我在會場外拍了一些照。
參加追思會的人,簽名後,可以領「生死無盡,思念綿延」一書 。
這本書的前半部,是學生們從老師十本書裡挑出的精華文句,
後半部是師母——顧老師陪病79天的日誌;
最後則是多年前老師以筆名「易傅生」翻譯的詩歌——
不要站在我的墳頭哭泣(後譯「千風之歌」)。
另一本小冊,內容包括
追思會流程
數篇朋友、學生的追思文
家屬的答詞
吟頌及獻唱歌曲的歌詞
追思會進行中,只拍了少數幾張照片,
不想因拍照中斷情緒、中斷每一刻用心的聆聽。
左邊布置著研究室的桌椅,象徵老師跟大家同聚在此……
開始時輕輕的頌缽聲,把所有人的各種情緒收攝住,
定於靜默中……。
余老師的師長、朋友、學生一個一個上台,
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聲陪伴他們
真摯地訴說懷念、不捨、感謝、祝福……,
或哭,或笑,
有的平靜,也有情緒失控的。
幾位朋友、同學肺腑的歌聲,
再別康橋、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小米酒、愛療法吟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更讓全場所有人的界線完全消弭,渾然而為一體。
我的文字能力
完全無法敘說當時的氛圍和我的心情。
(老師曾對懊惱的我說:
貞貞,「無法表達」不是你的問題,是本質的問題……)
暗處的小提琴手
時間不夠了、時間超過了,要跟老師說的話,還沒講完,
最後,只好「一群」學生同時上台……。
想從追思會場的人文社會學院演藝廳,走到老師的研究室,
要怎麼走呢?
每次都是貝森朵夫載我去,從某個門進去,車子停在某個位置,
旁邊就有樓梯,走上二樓,到最裡面……。
在大大的校園裡,我完全不知道相對位置,
隨便找個方向走,
一邊在心裡說:「余老師,帶我去你研究室……」。
竟然,一點也沒走錯路。
研究室通往教室的走道
是在這間教室,我聽戴著口罩的老師講「道術合一」……
走出校園,以至於今日,迴盪在耳際的是余安邦老師的歌聲。
安邦老師在好友余老師過世後,就沒剃鬍子,
貝森朵夫說:
「安邦老師平日形象大抵詼諧戲謔居多,可光蓄鬍悼念老師一事,至性至情就不可及,按說,這是家屬才該盡到的禮數,可作為朋友,他卻無聲無息地盡了這分心
帶著一瓶小米酒上台,他轉頭敬了好友,用渾厚嗓音唱起「小米酒」。
充沛的情感,對老友真摯的懷念和不捨,
把人帶離、超越歌曲、歌詞的有限性,直達某種只能意會的向度。
☆ ☆ ☆ ☆ ☆ ☆ ☆ ☆ ☆ ☆ ☆ ☆ ☆
不要站在我的墳頭哭泣
馬卡印地安人詩歌,易傅生(余德慧)譯
不要站在我的墳頭飲泣,
我不會在墓裡安息,
我是翻颺的千陣風。
我是雪上的晶鑚,
我是金黃穀粒上的陽光,
我是溫馨的秋雨。
當你在寂靜的早晨醒來,
我是迴繞的靜默鳥群,
迅急向上疾飛,
我是夜裡柔和的星光。
不要站在我的墳頭飲泣,
我不在那兒,我不會永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