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妹妹的全國賽曲子,改為貝多芬的春。
我找了幾個 YouTube 的片子來看,才感覺到
相對於「前奏與快板」來說,旋律簡單和內容單純的「春」,其實也很難。
艾薩克史坦的演奏版本,尤其令我感動,

請找:Isaac Stern - From Mao to Mozart (Pt 10)
這次史坦到大陸教學的三星期,完整錄影見:
 
 

艾薩克史坦說:
演奏是在做一種陳述,屬於個人的陳述,
這內容必須是你所相信、信仰的,是屬於個人的訴說方式。
樂器是工具,借用小提琴這工具去演奏出音樂時,
重要的是聲線,而不是一個個單獨音符的接續。
他還說到,人無法強迫他人用和他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或感覺,
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去思考更多和做更好的思考,
一個最棒的老師,是讓學生學到「自學的方法」。(這句話好像適用於所有老師)
指導大陸小孩演奏「春」的時候,
他也特別提到:請用你的琴」出春的感覺、春的美……。
 
懷玉的小提琴老師,不管是以前或現在的,常強調要「唱」,
拉琴,其實就是要把所唱的演奏出來,
我在陪妹妹練琴時,也常常先「唱」出旋律,
但若要她也唱唱看,她總覺得彆扭。
我先「唱」出來,是為了讓她感覺我對這首曲子的陳述,
不過這樣一來,很多時候,她用琴去表達的便是「我的陳述」,而不是屬於她自己的。
以艾薩克史坦的觀點來說,這樣是不對的,
(人無法強迫他人用和他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或感覺)
而我的用意,無非是讓「人生經驗少」又屬「不敏感、神經大條」的妹妹,
去揣摩曲子的意涵或影像,
因為隨著技巧難度的增加,曲子的內涵也愈加豐富,
如果她的演奏沒有內涵,其實就等於零,只是史坦所說的:一個個單獨音符的接續。
 
妹妹是不容易感動的人,
但若沒有感動、無法被自己的演奏感動,絕對無法感動他人。
再者,這種感動,不是技巧可以傳達的,
只能發自內心,透過工具(樂器)去傳達——這時,技巧幫上忙了。
發自內心,所以就與「個人歷練」有關,
「鑑賞」就是「創作」,
鑑賞者用生命的整體與作品互動,同一個作品對不同鑑賞者而言,有不同樣貌,
因此,以某個角度來說,「鑑賞」成了一項「創作」;
演奏也是如此,
演奏者透過生命經驗來詮釋一首樂曲時,已經歷「創作」的歷程。
 
艾薩克史坦的演奏感動了我,
可以說,我感受到他的心中的歌,我的生命在此處與他有了交流。
 
 
屋上的提琴手,大家還記得嗎?
這段小提琴獨奏,背後的演奏者就是艾薩克史坦。
 
還有一部電影:「小夜曲」,描寫小提琴手的愛情故事,
裡面的配樂全是艾薩克史坦的演奏。
 
98.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