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九章  對治混亂的三種方法

行,為的是解除重擔——解除渴欲、侵略心、無明、恐懼所造成的狹隘觀點。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往往變成了我們的負擔;生活中的一些狀況,尤其是我們的個性,也變成了我們的負擔。

  

治生活中的混亂、艱困與逃避事實的三種方法是:不對抗、以毒為藥、以煩惱為菩提(覺醒的智慧)。

  

對抗,概略說就是「止念」與「內觀」……。不論心中冒出什麼,都用不評斷的態度看著它們。……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正視它的真面目,不要把它當作敵人看待。……放慢速度、安住於當下,完全不對抗。

  

行並不是為了成就什麼,不是為了爭個輸贏,而是不再對抗、放鬆下來。

  

近自己厭惡的東西,幫助你自認為無法方住的人,到你害怕的地方去修行。

  

毒為藥,就是把困境當作覺醒的燃料,……喚醒自己去關心同樣在受苦的他人。

  

毒包括貪(渴欲、上癮)、嗔、癡(否認或封閉自己的傾向),……三毒指的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不幸、罪愆、污點或羞辱,它們根本就是人類遭遇的一部份,是我們和一切眾生的親屬關係;我們需要這些材料,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小,大人就一直告訴我們,說我們有缺點、這個世界不好、很多是都不對勁,一切都不完美、太粗糙、太苦澀、太吵、太軟弱、太尖銳、太乏味……。我們因此養成一種總想讓事情變得更好的習慣,因為我們總覺得此刻有些是不對勁,有些事是錯誤的、有問題的。然而,我們的方法卻是要消解二元對立的掙扎,去除我們總想對抗內在與外在處境的慣性傾向。

  

煩惱為菩提,是把所有發生的事都當作覺醒的能量。

  

們總想證明痛苦是一種錯誤,以為事情都作對了就不會再有痛苦。但是如果我們「把所有升起的現象都當做覺醒的力量」,那麼,藉著這種觀點,就能逆轉我們的習性。

  

們最根本的掙扎在於總想對治自己的不妥感、罪惡感,對抗那種以自己為恥的感覺(註:罪咎感);但是,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善待的東西。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消除「我們」與「他們」、「這個」和「那個」、「此處」與「彼處」的二元對立,只要我們能迎向那些被我們視為困難而想排除的東西。

  

們要學習不讓自己「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對立,不讓「純潔的一面」和「不潔的一面」對立。

  

「混亂」是我們家園的一部份,我們不需要尋找更高、更純粹的東西了,我們要面對的就是這些真實的現象。

  

們可能把自己的處境看成天堂,也可能是為地獄,這完全取決於我們採取的觀點是什麼。

  

低標準,輕鬆面對自己現有的一切。

 

第二十章  沒有選擇的餘地

認以後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處理某件事,其實是最大的迷思、最大的障礙、最劇烈的毒。

  

「三昧耶誓」又稱為神聖的誓約和神聖的承諾。

  

生之間進入「三昧耶誓」這種無條件關係後,學生完全接受老師、相信老師,老師無論學生多麼困惑不明,都不可以放棄學生。

  

們一向以為要不要追求健全的神智,自己是有選擇權的,我們並不知道,其實我們從來就沒有選擇。……金剛乘提出各種三昧耶誓,都是為了讓我們瞭解自己已經身在實相中(投入自己與實相間那份無條件的關係),……讓我們瞭解眼前的狀況根本沒有選擇。

  

了當下,沒有比較美好的時光了;除了現在的意識狀態外,沒有比較高的意識狀態了。……就因為我們老是在另覓他途,才無法瞭解自己其實已經置身聖境,無法瞭解生活就是神聖的道場,我們可以在其中自豪地昂首挺立。

  

界一直都在展示著自己,不斷對我們招手、眨眼,可是我們一向只注意自己,所以什麼也看不到。……一旦專注於眼前所見的一切,我們的經驗就會變的鮮活而透明,這時,我們就無法不領會其中的信息了。而且,這個信息還是沒有經過詮釋的信息。事物本身會說話。

  

們總想把事情分出對、錯,總認為自己還有其他選擇,而無法安住於不企圖解決問題的本然狀態。……很少有人允許自己處在毫無退路或毫無出口的情況。

  

論聽見什麼教誨,都盡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過經年累月的修行、誠實的探索,……就會發現自己根本的智慧、根本的善心。這智慧與善心,比我們的無情和侵略性更強大和根本。

 

第二十一章  扭轉輪迴
決問題的真正關鍵,在於改變我們的習慣,尤其是心的習慣。

  

法一升起,我只是看著它,任其自然生滅。我決心看看如果自己不輸入任何東西,事情會怎樣——即使一切都瓦解了,我也要看一看後果會如何。有時,真的必須讓一切都瓦解。

 

法說,現實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知覺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我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去實驗和探索這一則佛法。

 

的經驗是,只要修行時不抱「應該如何」的觀念,就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信心和覺醒之心。除了「誠實」和「慈悲」之外,不需要其他進度表……。

 

們能不能不再認為自己有問題,而只是做個普通人,一個能在當下停止慣性反應、放鬆自己的人?

 

法可以治療我們的創傷,……方法就是從當下對自己的慈悲出發,瞭解自己的處境是可以扭轉的。

 

們總是現在緊抓不放和固化事物的模式中,一再引發相同的意念、也一再引發相同的反應,我們就這樣投射出我們的世界。但是如果能看清楚以上這一點,即使這「看清楚」只是三個星期裡的一秒鐘,我們都會找到方法,把固化的過程倒轉過來。

 

第二十二章  道途就是目標

途就是目標:「道途」指的是自身的經驗、現象世界每分每秒的演化過程、我們自身的意念與情感在每一剎那的演化。……此時五課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智慧的源頭。

 

脫如果是可能的,那一定是在當下,不是未來。當下是唯一的存在;如何處在當下,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活得很幸福的人,不知道他為什麼可以活得這麼幸福,而心嚮往之;然而,這份幸福往往是勇敢、清醒地活在每一刻的結果。(這其中包括不快樂的時刻、黑暗的時刻、烏雲蔽日的時刻。)

 

過善意,堅定、溫柔(慈悲)地直接和眼前發生的事物相連,如此,就能創造出根本的喜悅和輕鬆心境。

 

要試圖解決煩惱,要把煩惱本身當作問題,問自己如何利用它們進一步喚醒自己,而不要把自己哄入無明。

 

特說:走進毒氣室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由的,一種是不自由的。我們每一刻都面臨著這種抉擇。那麼,我們到底要痛苦地看待各種情境,還是要開放地對待它們?

 

事都能行得通,不是只有某些事才行得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