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右角s.jpg 

响仁和鼓文化館的一角,最吸引我的,是鼓面有圖案那個,因為……

 

「鼓文化館」就在「鐘鼓廠」的隔壁。

鼓文化館s.jpg 

 

「鼓文化館」以傳承响仁和的鼓為主軸,展出了幾個代表性的作品。

龍鳳紋廟鼓」是蔡心匏的作品。

蔡心匏作品s.jpg 

創作於日治時期的「龍鳳紋廟鼓」,鼓皮正面彩繪的紅太陽,依稀可見。

龍鳳紋廟鼓s.jpg 

鼓面側邊寫著「昭和癸酉年」。

昭和.jpg

蔡心匏從唐山來到台灣,專門製造鼓器。

阿塗師對民俗戲曲就相當有興趣,30歲開始,在蔡師傅處觀摩,習得製鼓技巧,

蔡師傅因為兒子並沒有繼續製鼓,便將整套製鼓工具送給阿塗師,

「响仁和吹鼓廠」於是慢慢穩定成長。

 

 

有近70年歷史的「龍鳳紋花草彩繪廟鼓」,是阿塗師的傑作。

龍鳳紋花草彩繪廟鼓s.jpg 

龍s.jpg 龍 

法會用的小堂鼓」也是阿塗師的作品,民國25年製造,

相片中看起來很大,其實直徑不到20公分。

我沒有打打看,聽說聲音依舊清脆高亢……。

小堂鼓2s.jpg 

小堂鼓s.jpg

 

阿塗師的另一個作品,

鼓皮上可清楚看到「响仁和吹鼓廠」和「製造人王阿塗」幾個字。

阿塗師s.jpg 

背面:

背面s.jpg 

 

鼓文化館裡還展出王錫坤師傅收藏的、來自各國不同類型、材質、音質……的鼓。

有一個鼓與眾不同,特別引人注意。

因為牛皮有毛細孔,顏料會滲透、暈染開來,一般的鼓面不做彩繪,

這個不知名的鼓卻有簡單的黑色圖案,引起我的好奇,問導覽員……。

日本鼓s.jpg

原來這個鼓是日治時期,日本人挖空整塊櫸木做成後,從日本運來的,

為何大費周章,因為要掛在「台灣神社」。

「台灣神社」舊址就在今天的圓山大飯店,(因此才有漂亮的中山北路)

主祭的神是被總督府神格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古日本神話的開闢三神:

大国魂命、大己貴命、少彦名命。

神社在1901年建成,

1944年(二次大戰期間)因為運輸機失事被波及、焚燬,

228公園內、(原)省立歷史博物館前的銅牛,即是當年倖存的遺物。

導覽員說,從民間收來這個鼓時,殘破不堪,

現在看到的鼓,是由响仁和師傅「復舊」而成。

鼓身經過「噴砂」處理、去色後,

在原木紋路上,浮顯了「台灣神社」幾個字。

台灣神社s.jpg 

四個直排字的上方,還有「奉納」兩字。

納奉s.jpg 

原來的鼓皮已經破了,師傅尋找適合的皮,再繪上「巴文」。

這個「揭密」的小故事,讓我感動,

可能是因為這鼓的「身份」和歷史意義,被意外發現,

重返它曾有的榮耀,並被懂得珍惜它的人收藏著……。

我流連在它旁邊。 

神社鼓側面.jpg 很特別的銅環

 

導覽員說:

裝飾釘被一一挖起,再重新釘牢,

不夠的部分,曾托人到日本尋找,但沒有相同的銅釘……

缺裝飾釘s.jpg 

我覺得,就算找到相同的,也不要補了,

原有的裝飾釘色彩斑駁,帶著歷史的痕跡,新的與它們不相稱吧!斑駁s.jpg 

 

館內還有北鼓(板鼓)——傳統戲曲樂隊中的指揮和領奏。

北鼓s.jpg 

背面是挖空的。

中空s.jpg  

雲南、四川、緬甸等地用的「銅鼓」,

用木製的鼓槌敲銅製的鼓面,聲音在山谷間才能傳得遠。

銅鼓s.jpg 

表演泰國傳統舞蹈用的「腰鼓」,鼓面有牛毛。

腰鼓s.jpg 

結合現代銅雕與傳統製鼓技藝的作品:蒙面刺客,

是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雕塑組某同學在畢業後的創作。

蒙面刺客s.jpg  

師傅使用「四方立體」的裝飾釘,

且刻意不做「刻邊」,保留繩子的穿孔。

釘s.jpg 

另一些陳列品。

另一角s.jpg 

太極s.jpg 

左側s.jpg 

  

導覽員在解說外,還耐心回答一堆「外行人」「有的沒的」的問題。

導覽s.jpg 

因時間有限,她只能介紹館內的部分樂器,

不過她一直強調:「鼓不是用看的,要去打打看,聽聽它的聲音!」

花盆鼓s.jpg 國樂器——花盆鼓

 

進門左側幾個鼓的鼓身有用彩繪,有用棉紙撕畫…的「藝術鼓」,

很有「現代感」,很「吸睛」。

「藝術」鼓s.jpg  藝術鼓

想到我們建議導覽員:

這種鼓應該很受歡迎、市場更大,可以多賣這類的……」,

雖然是熱心要讓响仁和擺脫收支平衡的現狀,還是有點不好意思——

被外表魅惑,我們錯失了他們最引以為豪的「鼓聲」;

其實,這幾個藝術鼓,是真的可以用來打擊,不是只做為裝飾和觀賞用。

 

離開鼓文化館前,吳老師送導覽員一本精美筆記本,

裡面是這次參觀學員們的簽名和留言,鼓勵、道謝……。

道謝s.jpg

留學德國的吳老師對導覽員說:

「在歐洲,好多百年歷史的文物館,都有簽名本,記錄著歷年訪客……。」

我想,

對認真傳承製鼓技術、心懷「讓世界聽到台灣鼓聲」壯志的响仁和第二代,

吳老師有很深的祝福和期許。

 

在整理响仁和「鐘鼓廠」和「鼓文化館」參觀記錄期間,

兩度打電話請教當天的導覽員,

這位長輩的謙虛和和善,還是深深觸動我。

他們不是大人物,他們沒有想要賺更多錢、搏更多名,

卻踏實地靠自己的力量,和有限的人力、資源,

朝向一個自利之外的夢想——傳承和發揚,一步步去實踐,

我覺得很敬佩,很感動,也幫他們加油打氣,

 

除了在簽名簿上寫下這樣的心情,我不知道怎麼支持他們,

或許我能做的,是讓更多人知道他們默默的努力吧!

 

「鼓不是用看的,要去打打看,聽聽它的聲音!」

「响仁和鼓文化館」參觀時間及地點:

http://www.chccc.gov.tw/drum%20hall/06chccc.htm

免費。若想請王錫坤師傅導覽,請一週前事先預約。

參觀後,別忘了在「百年簽名簿」上簽名或留言……。

响仁和鐘鼓廠網站:

http://www.chccc.gov.tw/drum%20hal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