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刻邊s.jpg 

响仁和吹鼓廠創辦人王阿塗的三兒子王錫福,正進行「刻邊」的步驟。

 

大約兩年前,發現中壢老人大學的課表上,有兩堂很吸引我的課:

生活美學與音樂欣賞,音樂與電影;

兩堂課都在星期二,這天我剛好有空,好高興,

再看老師簡介,吳老師台大外文系畢業,是德國科隆大學音樂學博士,

非常意外,老人大學有這樣的師資……。

不願意錯過這個機會,那個學期,我同時上了兩堂課,

上兩小時課到11點,中午在附近吃飯,

努力「混」(總共三小時耶)到下午2點再上課。

雖然有點累,但上喜歡的課,加上有一位除了專業,還非常謙虛、平易近人的老師,那幾個月的星期二,過得非常充實、愉快。

 

後來雖然沒有時間繼續上課,但一直跟吳老師保持聯絡,

她也不定時通知我每個學期「戶外教學」的活動時間和內容。

上次,本來已經報名參加的活動,因雨取消,可惜啊……,

這次想參觀新莊「响仁和鐘鼓廠、文化館」,也去看看好久不見的吳老師,

但小大回國、新人沒到,臨時幫手還不熟悉……,不知有沒有時間參加,

直到那天早上,才確定有空,

雖然正下著小雨,我還是很高興地出門。

 

「响仁和鐘鼓廠」就在車水馬龍的新莊中正路旁,

店裡擺滿了成品和半成品。

店面s.jpg 

店面2.jpg 鐘s.jpg

「响仁和」,真奇怪的名字,原來是有典故的。

名s.jpg 

開「响仁和吹鼓廠」(吹:嗩吶)的王阿塗,當年取店名為「响仁和」,

靈感是得自佛經(《漸備一切智德經》卷三  難勝住品)的

佛響仁和,棄散惡塵」,

另一方面,他也相信算命師所說:「響仁和,是佛所囑」,

心裡覺得只要自己虔敬努力,就能獲得佛菩薩的庇祐,讓鼓聲不歇……。

阿塗師希望孩子多讀點書,並不期待他們繼承衣缽,

三個兒子在父親驟然離世後,不願父親的製鼓技藝失傳,

長子王錫坤苦下功夫、從頭學起,將原店名加入「鐘」「爐」兩字,

成為「响仁和鐘鼓爐廠」,或簡稱「响仁和鐘鼓廠」;

兩個弟弟也共同加入這需要專業、耐心力與毅力的手工製鼓工作。

 

在報導上看到王錫坤說:

希望响仁和的鼓能「打得洪亮、響徹雲宵,使人與人之間和樂祥和……」,

也曾回憶爸爸在完成寺廟委製的鼓後,進行「淨香」的程序——

在小香爐內點上沉香,讓沉香的煙霧環繞整個鼓身,以除穢、祈福。

父親以虔誠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作品。」

兒子們傳承的不只是有形象的「技藝」層面,

延續了父親以鼓聲「棄散惡塵」的初發心、掌握了父親內在的恭敬心,

我想,這是80多年老店,能得到海內外肯定的主要因素吧!

 

朱宗慶打擊樂團、漢唐樂府、鴻勝醒獅團表演團體,

以及三峽祖師廟、龍山寺、法鼓山、佛光山、保安宮、指南宮等著名廟寺,

用的都是响仁和的鼓,

製鼓的訂單甚至來自日本、美國、印度、馬來西亞、歐洲國家等,

尼泊爾一位仁波切指定製作的兩面126cm直徑大鼓,

目前正立於境內5000公尺高山上的某藏傳寺廟。……

所有內、外銷的鼓都必須是「量身訂製」,無法直接購買成品,

「量身」,考量的是當地的氣溫和濕度。

 

經响仁和的導覽員解說,我才知道响仁和的鼓從剝牛皮、鼓桶(鼓身)、鼓膜(鼓皮)、繃鼓、踩鼓或擂鼓(調鼓音)、試音到完成,每個步驟都以手工製作。
解說s.jpg  

導覽員說响仁和的鼓皮是用「水牛皮」,比較有韌性,可以用10年以上,

黃牛皮「脆」,過了一年,音質就會改變。

絕對是真皮!

上面除了有毛和毛細孔,因為沒有防腐,還飄散出一種特別的味道。

毛細孔和毛s.jpg 這塊牛皮有1.5公分厚。

牛皮的處理是門大學問,

那天,有5、6位師傅正在泰山的工廠「削牛皮」,

去毛後,除了削表皮,還要削掉裡面的脂肪層,讓整張牛皮的厚薄一致……。

 

鼓桶(身),早期用的使用楠木、樟木等,整個原木去鑿,

現在,這些珍稀樹種不能再砍伐,

改用印尼或越南等國進口的紅木等木質較硬的木材(需運費和關稅),  

一片片木材拼接、紮成鼓身。

鼓的價格高低,主要決定於鼓身的木材價格。

 

繃鼓是把牛皮繃緊在鼓身上。

牛皮最外緣被打洞穿繩,

照片上的繩子長短不一,目的是在拉平鼓皮,

用千斤頂往下拉,是為繃緊鼓皮。

 為了繃緊和軟化牛皮,還要人站到鼓皮上去踩踏呢(踩鼓)!

繃鼓s.jpg 

 

接下來的步驟,是我覺得最困難的:試音和調音

這個步驟非常倚賴天賦和經驗(不是用調音器調哦),

 

師傅在調音時,必須反覆聽,在一天內微調好幾次,

約需3-4天的時間,

音越高,則調音的時間加長到5-6天,才算完成。

之後,釘上固定釘(鐵釘),

再釘上裝飾釘(銅釘)

裝飾釘.jpg  小:鐵釘  大:銅釘

一面鼓皮繃好後,就釘上環扣

環扣可方便人們搬運(尤其是大鼓)時使力,也有裝飾功能,

有不同花樣。

扣環s.jpg 

扣環4.jpg 

環s.jpg(放大後不太清楚)

 

導覽員說「响仁和」的鼓都是「憑良心做」,自己要求自己,

不僅僅滿足於做台灣的龍頭,更兢兢業業地上課進修、研發和改進,

不希望被日本、大陸等國追上,

更希望音質佳又耐用的响仁和鼓聲傳遍國際。

 

當初王阿塗老先生認為製鼓是勞力傷神的工作,不鼓勵孩子傳承家業,

沒想到孩子從被動承接,到現在,因感到興趣而主動投入,

進而挑起文化推廣和傳承的使命,把「响仁和」的名號打得更響亮。

「第三代呢?」

導覽員說,目前,孩子沒有確定想走這行,

「很怕這些技術出斷層,所以只要是確實想學、有心好好學,都願意教,

不一定要傳給兒子……」。

 

响仁和製作一個鼓,前後約需一個月的時間。

他們的鼓非常「耐打」,

如果平日做好防潮(打蠟和濕度控制),通常可以用上十數年,

有需要,才做「維修」——換皮。

這麼耐用,應該很貴吧?

學員問身旁一個直徑、高約80公分的大鼓賣多少錢,想不到

經如此費時和繁瑣的手工製程,又可使用十年以上的鼓,售價才30000元上下,

「這樣很不好賺耶」,同學說。

導覽員的回答讓我很感動,她說:

「我們沒有以營利為目的,收支差不多就好了,主要是不要讓技術斷了,很可惜……。」

看看自始至終沈默但專注的王錫福師傅,

我感覺到一種堅定的執著。

固定釘s.jpg 釘上固定釘

量s.jpg 測量釘環扣的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tw 的頭像
    jenjentw

    記‧憶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