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老師:
彭榮邦翻譯的好走第七章,288頁:
人只有在無法祈禱、心化成石的時刻,
人才懂得什麼是真愛、什麼是祈禱。
Thomas Merton
我的理解是,
在完全無助無望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徹底臣服後,
接觸到存有本源、因慈悲而生祈禱。
此時的祈禱沒有私利的目的性,
因慈悲而成真愛。
我看了289頁之後的文字,不能確定是否為正確的理解。
網路上找到相關資訊,但對這段文字的翻譯,和彭榮邦不同,
所以,還是沒能幫助我釐清。
21、分心
当你的祈祷变成不可能,你的心灵坚如顽石的时候,正是你学习祈祷和爱的好时光。
假如你从来没有分心过,你就不晓得如何祈祷。
当你的祈祷变成不可能,你的心灵坚如顽石的时候,正是你学习祈祷和爱的好时光。
假如你从来没有分心过,你就不晓得如何祈祷。
因为祈祷的秘密,是渴望天主,渴望着见天主,一个远深于言语和感情的饥渴。
一个被记忆和想象的无用甚至思想和印象所困扰的人,在他破碎心灵的深处,他为此所迫,可能比一个思维优游在澄清的概念、和光辉的志向和轻易爱德中的人,祈祷得更好。
不知道老師覺得那段話是什麼意思?
……
3.6
3.6
「確實如你所詮釋的,真正的祈禱總是在絕望之際……。 老師」
余老師:
我沒念什麼書,那樣解釋,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感受。
很高興得到老師的認同。
朋友曾以自己為父親祈禱、冥想,結果「有效」的經驗,
建議我也為孩子祈禱。
我瞭解朋友的好意,但沒有去做,
無法做。
其實我也有為父親祈禱、冥想(施受法)的經驗,
但那時的「心情」和得知孩子……不同 。
此時,我並未瀕臨絕望,我沒有絕望的心情。
這時的祈禱,好像是為達成某種私利的目的性而去做,「動機不純正」。
(我感覺,這樣的祈禱將是「無效」的。)
其次,祈禱孩子沒事,這很怪,
跟我的內在想法有衝突。
為什麼不會是我小孩?
……
3.8
「禱告的變化來自內心,而非禱詞。絕望才能在內心產生凝視點,因凝視而帶入妙有。這不是讀書來的。 老師」
余老師以書信回答後幾天,
在研究所課堂上也講到與「祈禱」相關內容。
認真的旁聽生朱志學如同往常,
帶著電腦,在現場同步記錄上課內容和當時所思所感。
看完整篇,我不禁落淚:
我寫不出來的,被老師講出來,
那種「擊中」、「相應」,讓我內心澎湃,以致於……。
以下節錄自見朱志學的部落格文章
余師課堂筆記:續論“裸活”&“鏡像”
朱志學 如果你的祈禱不在絕望當中,你的祈禱就是假的。
朱志學 非至於絕望,就還有企求。
朱志學 還有“非如此不可”的框架
朱志學 真至於絕望:無可無不可。一切可見物,無虞於維持。
朱志學 wish for.........的祈禱,只是製造虛假的事物。
只有絕望的時候,禱詞才會講得比較對。
但不至於絕境,總是講不出來。
朱志學 不踏出、不問..........
朱志學 非至於絕望,就還有企求。
朱志學 還有“非如此不可”的框架
朱志學 真至於絕望:無可無不可。一切可見物,無虞於維持。
朱志學 wish for.........的祈禱,只是製造虛假的事物。
只有絕望的時候,禱詞才會講得比較對。
但不至於絕境,總是講不出來。
朱志學 不踏出、不問..........
接近本真狀態的東西,對格式化太嚴重的心智,反形成焦慮。
朱志學 不問“怎麼辦”?才真免於試圖有以診治的控制與方法型構的框架。
朱志學 鏡像自我說的話:How to deal with death?
……
朱志學 不問“怎麼辦”?才真免於試圖有以診治的控制與方法型構的框架。
朱志學 鏡像自我說的話:How to deal with death?
……
朱志學 一旦你問,你就動用你的語言,動用你的人工習慣,
而這些東西恰好都不是對治的工具。
朱志學 不踏出,才是真理性之所在。
朱志學 不問生死,才是真理性。
越問,越踩進格序。
朱志學 不踏出,才是真理性之所在。
朱志學 不問生死,才是真理性。
越問,越踩進格序。
……
志學說:
「空間裡,飽蘊著一股強大的精神旋流,漫漶到每一個聆聽者的內心深處」。
「聽課現場的高度“臨在性”,讓我得以被包覆在某種直抵私密浩蕩感的深秘經驗中。」
「聽課現場的高度“臨在性”,讓我得以被包覆在某種直抵私密浩蕩感的深秘經驗中。」
我光是看他的上課記錄,就有如此的震撼和「被包覆感」,
何況他親臨現場。
在現場聽余老師課的人很幸福……
☆ ☆ ☆ ☆ ☆ ☆ ☆ ☆ ☆ ☆ ☆ ☆ ☆ ☆ ☆ ☆
凱思林‧辛 著 彭榮邦‧廖婉如 譯 心靈工坊出版
余德慧老師在這本書導讀的最後一段寫著:
讀這本書的人是幸福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