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堂s.jpg 100.2.27            

在三峽的天南寺,我第一次參加禪修課程。此建築物的二樓即為禪堂。      

 

「禪修」這個詞算是熟悉,看書、上課多少會接觸,

不過對它的內容,總停在片段和模糊的瞭解。

可能因為現代人的工作和精神壓力大,「禪修」、「打坐」在其宗教意義以外,也成為許多人靜心、抒壓、調整身心的方式,常看到這類課程的開課訊息。我對它的好奇不夠強,再加上考慮到上課與陪孩子或爸爸的時間衝突,一直沒參加。

法鼓山體系的天南寺應蓮花基金會之請求,

在二月底為安寧療護團隊人員,特別開了兩天的「初級禪訓班」課程,

幾經猶豫之後,我決定參加!

其重要原因是,除初步一窺禪修,能藉此機會與其他學員交換安寧經驗。

 

星期五(25日)下午5點多出門,

坐火車到板橋,換捷運到永寧,搭接駁車到天南寺……,

星期日晚上8點回到家。

不知道其他學員,是否在「安寧二日禪」得到身心的放鬆,回到生活中便充滿活力,或許平日「太放鬆」,我的情形是:兩天的早起和密集課程,回家後「累癱」了,連幾天都睡不夠、睡不飽。

 

上課時間,大多在「禪堂」。

禪堂很大,容納50多個學員綽綽有餘,

加上四面有窗,空氣流通,讓人感覺舒適自在。

正中間有一尊大釋迦摩尼佛,上課時,我常注視著他微笑,

在佛像神情中,我看到爸爸和凱的臉和笑容,覺得很熟悉、很親。

講師——常源法師以及學員手冊上都提醒我們,禪修著重「體驗」,不要埋頭做筆記……,因此我對充實的課程安排和內容,只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不會忘記的,是很多的「原來如此!」,像

  「無知」的我原以為是那像椅墊的方方的東西(方墊)是蒲團,來到這裡才知道「蒲團」是圓的(怎麼沒想到「團」不是方的呢?)

學瑜珈時的靜坐並沒有墊東西,原來,大部分人打坐會用到蒲團,坐它的前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藉以幫助腰桿挺直。

初次知道,打坐不只一般熟知的雙盤、單盤,「竟然」還有其他方法呢(總稱為「七支坐法」)!雙盤是最困難卻比較穩的坐姿,但我們仍然可以從自己不會感覺太不舒服的坐姿開始練習。

打坐前要先做暖身動作,著重在頭頸部,和深呼吸。

起坐(打坐結束)前要做全身按摩,讓自己慢慢脫離打坐時的身心狀態。

打坐時依序檢查自己的背脊、手、肩膀、舌、口、眼,以及從頭到腳的放鬆(「調身」)後,用體驗呼吸、觀呼吸、數息、數佛號等方式「調息」,讓心念專注(「調心」)。這倒是以前就知道的。

幾次的打坐,我嘗試不同坐姿(不習慣坐蒲團,好像有點「閃到腰」),

也嘗試微微張眼、閉眼睛和用觀息、數息法攝心的不同感受。

感覺腦子漲漲、朦朦朧龍的時候(法師所說的昏沈狀態?),不會有雜念(妄念),精神好的時候,我發現「觀」比「數」更能讓我專注。

 

禪修的調身方法,原來除了打坐,還有其他:

立禪(雙膝微屈的站立法…,法師說用這種站法,在捷運上不抓扶手也不會跌倒。實驗了一下,嗯,可能是我們的捷運軌道不太直吧 ……)、

臥禪(右側臥,像記憶中臥佛的樣子……。那天晚上,在坐了很久後躺下,學長還幫我們蓋毛巾,實在太舒服,再躺下去,就要睡著了)、

動禪(八式動禪,像體操動作但是「極慢動作版」,用最少的力動作,並感覺細部肌肉的變化和身體部位的相互牽動。我發現和去年在康泰上中醫課時學的「通關氣功」,有很多類似動作,但通關氣功需配合丹田呼吸)、

經行(自然經行(走路禪):以平常速率走路。我們全身放鬆,繞著禪堂走了很多圈,很「好玩」;慢步經行:腳跟提起,再腳掌、腳尖離地,跨出半步,再腳尖、腳掌、腳跟緩緩著地,然後換腳,這真是磨耐性的好方法;戶外經行(戶外禪),我們打著赤腳,走過一段鵝卵石路,再走天南寺後面新近完成的步道,上下山。雖然常源法師說聖嚴法師走不累的訣竅是「只走(當下這)一步」,我則是三心兩意,上山時一邊欣賞左右草木和享受芬多精,下山時則留意會不會跌倒、滾下去。

所有的禪修方法,都有共同的心法,法師說是十六字真言——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把心的焦點轉回身體,覺察身心的合一(比如腳跨出去時的肌肉牽動和感覺、站久了的酸痛感……),並且放鬆。放鬆後若雜念紛飛,如何集中心念呢? 法師的八字訣(我自己取的)是「不管妄念,回到方法」:不耽溺也不試圖排除,不喜歡也不討厭,只要回到「方法」——放鬆、觀息、數息等。

以往認為自己頗能「活在當下」——認真做該做和想做的事、活出無悔無憾的人生,現在才知道,那只是個大方向或者說太「粗」了。常源師父所指的「活在當下」,是在每個「細微」的一剎那、一瞬間,力求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的狀態。這個意義下的「活在當下」,現在感覺起來,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啊!

師父領進門,我們已經知道目標,也知道達到目標的大原則和方法,

接下來,就看學員自己要怎麼實踐、如何持之以恆地實踐。

師說:「持戒」就是持續某個好的習慣

法師還提醒我們:

禪修時,放下患得患失的心態,「效果」是自然而然會出現的。

過去,持戒、戒律讓我聯想到,那是「外在」加諸於人的(道德、行事)標準,我感覺法師的這個定義更為廣泛,可以包括維持任何生活好習慣的「自我」要求。(如惠敏法師持的「健康五戒」:笑、刷、動、吃、睡) 

 

過去,我以為禪修與宗教信仰緊密結合,

現在知道,禪修可以獨立於宗教之外,做為修身修心的方法。

印象中被歸類為「宗教組織」的法鼓山,

它所開的兩天初級禪修課程和活動內容中,幾乎完全無涉宗教。

我們學到「問訊」和「拜佛」動作,

問訊的對象不只是佛菩薩,一般人與人之間,也可用這動作互相問候;

拜佛(禮佛)雖宗教意義上,有向佛菩薩懺悔、感恩或求感應之意,

但常源法師說,它也可獨立成為修禪的一種方法,無關宗教信仰。

我很好奇系列課程,如禪三、禪七等,是不是也這樣……。

 

除了禪修的介紹(法師口述以及簡報)實做(學員分組,有時全體一起練習,有時分別練習,再由各組的志工學長指導),也做瑜珈和拉筋動作,這些我很熟悉,大約是平常所學瑜珈動作的簡化版。

在禪堂裡,還觀賞了介紹聖嚴法師、法鼓山的影片

(不知哪些片段讓我想流淚,忘了),

有小組學員分享時間,

有向法師提問的時間。

還有什麼沒提到的?不能做筆記,所以……

 

在戶外進行的活動,除了戶外經行,也做八式動禪

一次是在地藏王菩薩像旁的草坪(大地園),當時溫暖的陽光照拂,很享受;另一次是星期天清早,在飽含露水的草坪上,吸聞大地氣息,清涼舒暢。

八式s.jpg

另外有一個特別的「托水缽」活動——

學員們分別拿著一個盛滿水的碗,步行(途經微微的下坡路段)約200公尺,

盡量保持心靜,不讓水灑出來。

覺得全身很放鬆,水跟著身體的律動,自然不會溢出,

中途兩次意識到「水波蕩漾」,便把腳步緩下來,調整一下,

很順利的「護送」這碗水到目的地。

 

比較長的下課時間,我會走到剛完工的「觀景台」(我自己命名的)看風景。

最近常是陰雨天,在山上的這幾天,很幸運地是難得的大晴天,

早上7點多,天空一片晴朗,可清楚看到山下的三峽市景。

早晨s.jpg 

黃昏時,在有點霧氣的迷濛中,看漸漸點起的燈火,另一番風情。

黃昏s.jpg 

 

兩天都是晚上十點左右回到「寮房」,用白話說,是住宿大樓。

兩人一室,兩張單人床、個別的衣櫥和淋浴間,

聽說是全國最優的五星級寮房,不過,我沒有其他經驗可供比較。

寮房s.jpg 左側建築為寮房

6點,經由每個房間的播音器,可以聽到起床號——「起板」聲,

隔10分鐘敲一次,每次敲擊的次數不一樣,提醒我們集合時間——6點半越來越接近了。

有些學員自備睡袋,不夠厚,晚上冷到睡不著,畢竟這裡是山上,

我偷懶沒帶,蓋的是寺方提供的棉被,很厚、很暖,

睡到全身汗,一早起來沖澡,結果第一節課就遲到……。

 

從寮房看出去,照片左邊有屋簷的建築,是「齋堂」,吃飯的地方,

右邊是大寮,準備飯菜的地方,也就是廚房。

相片中的紅色點點是燈籠,晚上點起燈來,很漂亮。

齋堂s.jpg

聽到師姐打懸掛著的「雲魚板」(木製,魚的形狀,約一公尺長),

表示用齋(吃飯)時間到了。

男女分坐兩側,早、午餐之前要先「供養」,唱「供養謁」後再依序取餐。

齋堂裡禁語,這還好,但密集地排排坐,要直挺挺地坐著,手不能放桌上,離開座位時要小心地避免塑膠椅發出聲音,這些讓我很不放鬆,都是吃完就速速離開現場。

最後一餐,為我們準備五餐飯菜的常學法師,和他所帶領的志工們,站在前排,學員們報以熱烈和持續的掌聲,表達感謝——用心的料理,特別美味。不只吃到美味,也感受到料理的用心,有些學員因此感動到流淚。(我也差一點……) 

 

兩天課程中,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

是法師在課程結束前的「閒聊」(非課程規定的內容)。

 

常源法師講課,我感覺如雲淡風輕,

他面帶微笑,態度慈善,口氣溫和,說話不疾不徐但自有一股篤定,

傳達看似重要的方法、精髓或訣竅時,聽者毫無壓力,

不會覺得這好艱深、一定要怎樣才對,不會去擔心做不好、做不標準,

不會覺得他是「高僧」,我們只是一群永遠望塵莫及的凡夫……。

當法師自述母親過世和出家因緣時,

我難得感受到他情緒的波動,也感受到他更內在的真性情。

母親在他不到30歲時因癌症過世,

母親辭世前仍然如常關愛他,他記在心底,

加上無法孝養母親的遺憾,總在心中,

他不知,如何對已在另一個世界的母親有所助益。

當酗酒的父親經常跟上班族的他伸手拿錢買酒時,

他思考,他無力幫助父親改變,

但賺錢供養父親、陪伴父親終老,是唯一可選擇的人生路嗎?

他想到有人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想「出家」對父母應該有幫助,

同時,也發心,要把心奉獻給更多人。

法師說,30歲的他出家後,覺得人生由黑白變彩色……,

現在他所奉行的「早晚多少前後」是

上起得早、上睡得好、做事、吃點、

有事在他人之處理、事情做完便退居幕後。

 

法師說,這是他89年出家以來,話講最多、最久的幾天,

還說他生平無大志,只求60分,問我們覺得他講課「及格」嗎?

學員們以熱烈的的鼓掌,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超過100分的肯定。

我真的覺得我(們)很幸運,初次上禪修課程,就遇上這樣一位以慈悲、接納的態度,分享禪修和個人經歷的講師,聽說有些法師雖是菩薩心腸但不假辭色,因為堅持學員要聽到全部的內容以免有所誤解,會對遲到10分鐘、請半天假的學員下「逐客令」……。

法師說他一次只做一件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做事求清清楚楚、盡心盡力後便放下(他提到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60分就好,因此他是個掛礙少、煩惱少的「快樂學佛人」,以此與我們共勉,也開玩笑地說:

「既然有了執照(初級禪訓班的結業證書),修養水準要更高……」,

希望我們開始禪修,

並祝福我們得到最大的財富——身心安定、身心清淨、身心清涼……。

每次憶起常源法師說這些話的氛圍,我不禁淚濕眼眶,

我感覺他說「……修養水準要更高……」,

是打從心底誠摯希望我們都獲得「人生最大的財富」,

而不是屬於一般道德上的勸善或出於宗教意義上的要求。

誠心誠意希望他人好(祝福),跟要求他人符合你的(道德、行事)標準,

是完全不同的!

 

過了兩星期,回想起來,收穫最多的並不在於對禪修的瞭解、體驗,

最深的感覺,是常源法師給我的整體印象;

法師無言的身教,關係到他言教所產生的滲透力、影響力,

有幸遇上常源法師,否則,其他方面的學習和體驗,或許會「打折扣」呢!

 

常源法師一開始就說,要我們帶著「度假的心情」……,我的確是抱著輕鬆心情上山,好奇的我想初探禪修,也期待與安寧團隊的交流。因為課程很滿,學員中雖有很多安寧團隊人員(並非全數。有些學員來自宜蘭、台中。有好多熟面孔,還意外發現兩位和我同在T院安寧病房值班的伙伴也參加,她們從中壢騎車到三峽,真感人。另外,看到兩位臨床佛學讀書會的同學),我並沒有充分時間,深入向前輩們請教安寧療護經驗(這可是我決定參加此次禪訓班的重要原因),但我還是很高興能參加此次安寧二日禪。

法師說:我3點就起床打坐,這幾天還不能睡午覺……。

比起「輕鬆度假的學員」,法師、天南寺和蓮花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和志工,為了圓滿此次的活動,真是太辛苦了,謹向他們致敬、致謝。也謝謝我們這組的學長,提供我上述記錄中有關佛教名詞的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