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沐浴後.jpg  

安寧居家病友來醫院沐浴後,神清氣爽 ……

                            ( 照片經家屬同意公開於此,請勿做他用) 

 

「爸爸,你現在退休,沒有在看病了,換我來照顧你以前的患者」。

我哽咽著說完時,發現爸爸的眼眶也紅了。

 

那天隨護理師H到一位阿嬤家做家訪,

80歲的H阿嬤穿著小兒子特別去買的小碎花棉質睡衣,躺在床上。

由於是首次家訪,護理師詢問和檢查的事項很多,問阿嬤問題時,我到一旁和小兒子聊,看阿嬤對病情的瞭解有多少?是否知道自己正接受安寧療護……。

小兒子提到,

任職於台北◎醫院的醫師哥哥,把「安寧療護」介紹給他和姊姊……,

因為我認識◎醫院的兩位醫生,就隨口提一下醫生的名字,

想不到,我說出的第二個醫生,正是他哥哥,也就是阿嬤的大兒子。

對這巧合,我大為驚訝!

 

三十年前,爸爸算是這家人的家庭醫師,

也就是,阿嬤是爸爸以前的老患者;

這我知道,但我只認識當醫師的大兒子,沒看過其他家人。

當我把名牌拿出來時,小兒子馬上知道我是誰,

他早聽過我的名字,只是沒見過……。

 

我跑到床邊,跟阿嬤說:

「阿嬤,我是簡⊙⊙的女兒,怎麼這麼巧……」。

阿嬤回答說:

「哦,你是○○○的女兒啊。你爸爸現在怎麼樣了……」。

阿嬤說的○○○,是爸爸名字的日語發音,

只有親近的人才會這樣稱呼他。

(後來才知道,阿嬤是我姑姑的同學)

 

有了這層關係,我和H阿嬤、小兒子,更親近地聊起來。

小兒子還提到「簡醫師很奇怪,叫人家早上不能吃稀飯。有一天我們問媽媽,為什麼最近都不煮稀飯,媽媽說,是簡醫師說的……」。

我還記得,爸爸總提醒胃不好的人不要吃湯湯水水的東西,也不能要吃酸、甜、冷的食物,如果咬不下乾飯,可以把飯煮軟一點……。

家訪結束前,阿嬤正要開始吃午餐,吃的正是「軟乾飯」呢!

 

才跟隨「安寧居家護理師」家訪不到一年,就有這樣的巧遇,

一整天,我都對這美、妙的緣分感動不已:

「爸爸,你現在退休了,沒有在看病,換我來照顧你以前的患者……」。

 

 

       年初開始,我在安寧病房值班的次數減少,開始隨資深志工Y姐,與護理師H到病友家做家訪,學習當「安寧居家照顧志工」。安寧病房值班經驗才一年的我,自認為各方面經驗和能力都不足,幾次推辭,後來才在Y姐鼓勵和指導下,戰戰兢兢地加入此行列。

 

肺癌的C阿嬤,治療一段時間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腦,決定不再治療。阿嬤的先生不久前才因癌症過世於某安寧病房,她對安寧病房有負面的感覺,不想入住。兒子帶著阿嬤在原醫院的病例摘要和相關檢驗光碟,到T院掛「安寧療護門診」,經杜主任評估後,把阿嬤收為「安寧居家照顧」病友。過幾天,我隨護理師來到阿嬤家。因為是第一次訪視,護理師做了仔細的全身檢查,也詳細瞭解阿嬤的病史及目前的身體、心理、精神狀況。這些資料做了完整記錄,呈交給杜主任,作為處方的依據。護理師並耐心為阿嬤解釋安寧療護的精神和照顧方式,也讓阿嬤瞭解,不是所有末期病友都得住安寧病房,如果症狀不夠明顯,還不符入住條件呢!而且,「安寧病房並不是什麼都沒做,醫生還是會開藥來緩解你的不舒服,比如喘、痛、想吐、食慾不好等,護理人員會每天定時來關心……還有志工來幫你洗澡、陪你聊天……」。

這天,阿嬤的手腳很冰冷,我們幫她泡腳和溫手、按摩,告訴照顧阿嬤的印尼外勞A,平常可以多這樣做,阿嬤會舒服一點……。

阿嬤接受安寧療護6個月以來,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安寧居家照顧」,護理師與志工每週到家訪視,停留約一小時。有幾次,阿嬤有特別不舒服(尿道感染、四肢突然無力……),住到安寧病房。記得阿嬤有一次出院前還說:「來安寧病房好像是來度假一樣……」,我想主要是,阿嬤平常只與外勞同住,兒女不定時回家短暫探望,而在安寧病房裡,每天有醫師巡房,三班護士定時檢查,值班志工也會來關心她、幫她洗澡。也因此,阿嬤有一次還特地從家裡來參加病房的「團隊會議」,在會議上現身說法,聊自己接受安寧療護以後的身體和情緒、精神變化,並且感謝團隊對她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照護。

 

罹患乳癌且有全身多處轉移的HC阿嬤,我記得第一次家訪時,護理師要量血壓,只把她的手臂往上提一點,她就唉唉叫痛,更不用說翻身了。孝順的二兒子看到媽媽疼痛,無助和焦慮完全寫在臉上。如果病友因身體和精神狀況不佳,無法負荷親自回答問題,護理師會向家屬詢問近況、病史等,二兒子很仔細地說明媽媽過去就醫和現在的情形,尤其是目前最大的問題:疼痛和食慾差,還有因翻身不易、木頭床板太硬,「尾冬骨」處有一個很深的褥瘡傷口。護理師把這些訊息傳達給醫生後,我看到HC阿嬤在藥物的調整和幫助下,一週一週地減輕最初的不適,翻身時不會痛了,食慾越來越好、雙下巴都跑出來了;換了氣墊床,加上家屬、外勞依護士的示範,天天清洗、消毒和覆蓋褥瘡傷口,傷口終於慢慢癒合、長出新肉……。由於整體身體狀況的改善,阿嬷不再唉唉叫痛,不再鎖著眉頭,再加上家屬的關懷與陪伴,意識清楚的她,眼神總透露一種安定感。

病友在家沐浴不便,護理師建議家屬在需要時,把安寧居家的親人帶到安寧病房來,在護理師和志工協助下,使用專用的沐浴設備,讓親人舒舒服服洗個澡,還能泡澡、做水療按摩。孝順的兒子幾次帶媽媽來沐浴,都特地燒了一鍋在端午節才用的「香茅、艾草水」,加到浴缸裡,讓媽媽泡個香草浴。看到HC阿嬤浴後神清氣爽、臉頰紅潤,我們真的好替她和家屬高興。

阿嬤的症狀改善,並且居家護理師提供一支專線電話,有任何問題,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撥打這支專線請教護理師,這讓家屬有很大的心理支持,因此,我發現二兒子起初的擔心和緊張,隨著一次次的家訪明顯減低,心情放鬆很多,也有更多笑容。想是由於二兒子的身教,他的兒子,也就是阿嬤的孫子,幾次來醫院幫阿嬤洗澡時,言語和動作上也充滿關心、細心和用心。合照s.jpg 孫子拿水給阿嬷喝  

照顧阿嬤的印尼外勞不只每天睡在她身邊,幾乎24小時都在這床上與她共處,和阿嬤感情很好。每次看到阿嬤微笑時的眼神,我總深深感覺,沐浴在愛中的阿嬤,有如赤子般可愛!

 

腎臟癌的C阿嬤,初次見到她時,她很喘很痛,不敢隨意改變姿勢,又因先前化療的關係,口腔有多處破皮、潰爛發出濃重異味。在安寧療護中,身體的清潔和舒適是基本且重要的,護理師仔細教導外勞如何清潔阿嬤的口腔……。賽德克族的阿嬤很健談,跟我們分享了她過去旅遊經驗、一針針縫的精巧珠珠包,近日還拿出大女兒17年前的結婚照,自豪地說女兒身上的賽德克族衣服,是她媽媽用羊毛織的傳家寶,又說,孝順的兒子常帶她去看電影,這次也會帶著坐輪椅的她看賽德克‧巴萊……。想到阿嬤當初精神委蘼、全身不舒服而不敢動、口臭、腳完全無力,現在的她沒有疼痛、可以隨意翻身、沒有口臭、食慾好些、開始練習站立、精神和情緒也好很多,真的好為她高興!

 

榮民老伯伯住在榮民之家,有同伴,也有護理人員和看護照顧,但多半時候還是自理生活、獨立行動。幾位在癌末選擇接受安寧療護的伯伯,看到前往探視的我們,眼神都特別有光采。除了醫療方面的照顧,我們與他閒話家常、聽他回憶往事或發發牢騷……,這段時間的耐心傾聽和陪伴,是伯伯們心靈上很需要的吧!

榮民伯伯有時在醫生評估下,到安寧病房住院療養,病情穩定後再回榮民之家。回去後,有的伯伯一直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再回去啊……」、「拜託,讓我再回去住……」,還有伯伯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再回去安寧病房」……。我想,平日鮮少有談話對象的伯伯,在病房受到團隊這麼多人對他們身心靈的關懷,才有這樣的想望吧!

C伯伯掛在嘴邊、夾雜著國台語的「感謝、感恩……」,早已成了團隊成員心中的鮮明聲響——不管他身在榮家或在病房。

 

本省籍的阿嬤嫁給外省伯伯,她為自己是個不識字的水泥工感到自卑,但當病床上的老伯伯講到十幾歲離開家鄉到台灣,這麼辛苦,也沒有受到政府的照顧,到現在,最感謝的就是娶了一個好老婆,還說「下輩子還要娶她當老婆」時,體型壯碩的阿嬤頓時嬌羞起來;阿嬤應我們的要求,靠近伯伯身邊,合照了一張,留下真情流露的一刻……。

阿嬤不願勞煩嫁到台中的女兒,幾年來獨自照顧和陪伴先生,隨著伯伯病情的變化,阿嬤的心情也越來越低落,加上伯伯時有厭世念頭,阿嬤的睡眠大受影響。伯伯病情穩定,要出院靜養前,阿嬤的心理壓力更大,害怕伯伯不知何時會「做傻事」,一方面醫生調整藥物,讓伯伯症狀減輕、情緒穩定,一方面我們也跟阿嬤確保,護理師在伯伯出院後幾天內,一定會做家訪,阿嬤在家照顧先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家訪之前,若有疑問,也可隨時打電話回護理站……,阿嬤放心多了。

第一次去家訪,在門口等我們的阿嬤,難掩期待和興奮。精神不錯的伯伯一再道謝,請我們喝阿嬤煮好的茶。在護理師做好例行詢問和檢查後,我們關心阿嬤這幾天的情緒和睡眠……。後來,熱情的阿嬤從廚房提出兩個裝著蘿蔔糕的袋子,說一早上去市場買蘿蔔,剛剛做好的,要我們帶回去,還教我們怎麼做蘿蔔糕(雖然以前就做過,但回家後幾天,我又依照阿嬤的「米、水比例」做了一個,真的特別Q呢)。聊到透天的房子,阿嬤說伯伯以前喜歡種花,現在生病,比較少上陽台,都由她負責澆花,說著說著,熱情地牽著我的手,帶我到樓上看花。走在陰暗的樓梯間裡,我鼻酸著,除了因為阿嬤把我當女兒一樣親切對我,也想到,如果來這裡,能讓阿嬤暫時忘掉照顧伯伯的辛苦、抒解一下壓力,能分享阿嬤快樂的事,這就夠了……。

 

讓我們帶回「禮物」的,不只這個阿嬤。有位同是照顧生病先生的阿嬤,給了我們自己種的南瓜;有阿嬤給我們餅乾,怕我們肚子餓;還有生病的伯伯,要給我們紅包,當然,這我們是不能收的。
南瓜.jpg 可愛形狀的南瓜

 

經常,家屬也切水果、打果汁、拿飲料請我們吃。我們還多次受到共進午餐的邀約呢!

 

通常,護理師一個早上會排二到三個家訪,有時結束某個病友家訪的時間,剛好接近中午,是病友用餐的時間。某一次,因為時間許可,我們留下來和病友、家屬一起吃午餐。來台灣照顧阿嬤已經六年的外勞A,已經很會煮台灣菜,在護理師建議下,這餐煎了一些吻仔魚,讓食慾不好的阿嬤換換口味。飯桌上,平常幾乎都以蔭瓜、豆腐乳下飯的阿嬤,大口配著吻仔魚、蔥花蛋、青菜,家屬說「我媽媽已經好久沒吃這麼多了……」。除了為阿嬤的好心情和好食慾感到高興,我想到的是:病友和家屬常臨時邀約我們一起吃炒麵、簡單的家常菜,這樣的不見外,讓我更受到他們盛情的感動。

 

隨著病程的發展,居家病友的身體狀況、活動力、意識等會逐漸走下坡,曾經侃侃而談的阿嬤、熱情拿水果招呼我們的伯伯,可能越來越吃不下,有時虛弱到無法坐起、回應,或者陷入昏睡;如果沒有住院的必要,我們還是會每週家訪一次,甚至兩次。在病友身心狀態相對穩定的時期,我們的話題內容包括回顧過去生活中有趣、遺憾、有成就感的事,對目前病況的瞭解和感受,對病情發展和身體走下坡的想法,是否有待完成的心願,也視情況提及後事準備……。若護理師評估病友已接近臨終階段,會開始對家人做「瀕死衛教」,幫助家屬瞭解病友會出現哪些症狀和反應,該如何應對和處理……,讓家屬做心理和實務上的準備、不致慌亂而不知所措。

對家屬的照顧,是安寧療護「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一環。家訪時,除了由護理師指導照護病友生活的技巧、解答家屬疑問外,我們也會關心和瞭解家屬的身體和精神狀況。許多家屬由於親人長時間生病,累積的身體疲累和心理壓力,幾乎超過負荷,除了藉由聊天和關心來幫助他們抒解,護理師也會告知簡單的舒壓運動、提供雇用看護或申請外勞的資訊等,有時也提醒他們去看醫生、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繼續照顧親人……。病友過世後,我們會打電話、寄卡片繼續關懷家屬,支持他們走過失去親人的哀傷歷程。

 

除了住安寧病房,居家照顧(home care)是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病友的方式之一。在短短的安寧居家志工經驗中,我深深感受到「安寧居家照顧」對病友和家屬的莫大幫助。「家」是人們最熟悉的環境,末期病友在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居家療養,心理上會得到到更多安全感,家人也能省卻舟車之勞頓,就近照顧親人。家人環繞身旁的溫馨感,對病友情緒有正面影響,直接有助於提升末期病友的生活品質;而末期病友的生活品質影響其善終品質,善終品質又影響到家屬的哀傷過程。

安寧居家的病友有兩種,一是在安寧病房調養,病情相對穩定後,回家休養,護理師每個禮拜會去家裡訪視。另一是原本在其他醫院治療,因病情發展至末期,轉診到住家鄰近醫院的安寧療護門診,接受安寧居家照顧。另外,即使繼續接受治癒性醫療,比如化療、吃標靶藥物等,也可以申請「安寧居家照顧」,護理師和志工仍會定期訪視。

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形,病友和家屬對我們的期待,都是顯而易見的,這在我們進門一剎那就可以感受到,甚至還沒進門就感受到了——他們常常等在門外;有時,病友在週間就問家屬:「護士什麼時候要來?還有幾天才會來?……」。訪視時,病友和家屬的神情再次顯露,我們的訪視,是重要的,而我們離去時,總是得到「過多」的感謝,和額外的、代表心意的無價禮物。

 

護理師H和我一樣,看到我們的出現真的能為病友和家屬帶來有形、無形的幫助,都為他們感到高興,自己也覺得好欣慰。我看到H護理師不僅具有護理上的專業,更重要的是,她真心希望病友和家屬過得更好;內心這股願力,讓她的整體服務,傳達出人們內心最需要的真誠關懷,病友和家屬的心,被這原本的「陌生人」撫慰了。

真誠、無條件的溫情關懷,我想是人人內心中最深切的渴望;幫助人們應接世事無常的最大力量,莫過於此,在困頓的時刻,這也協助人們升起內在的力量。在病房和居家值班經驗中,看到有些病友能得到親人的溫情關懷和照顧,有些則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滿足這內心需求,而這些原因,並不是我們可以介入和改變的。這個時候,即使每週才一次,但我們所做的種種,包括例行檢查、按摩、膚慰、相伴、同在、傾聽、分享……,有時微笑、有時大笑,有時鼻酸、淚在眼底,有時在無言的靜默中……,不管怎樣,都基於真誠的關懷;是這樣傳遞的溫情,產生了支持和力量。雖不足以彌補、取代親情,但我覺得,只要能成為末期病友或其家屬生活中的溫暖燭光,哪怕是乍現,也有無比深長的意義。

 

由於志工是配合護理師的訪視時間安排,所以,不一定每週都看到相同的病友,比如星期四值班的我,上星期到ABD家訪視,這週則到BCD家。不過,安寧居家志工家訪後回到病房志工室,都會記錄當日的訪視內容,供其他志工參閱,俾使下次的訪視有連貫性。在往返病友家的計程車上,我會與護理師H討論即將造訪的病友情形,或是關心曾經訪視的病友現況,總希望病友和家屬過得好,總希望能力微薄的我,能當護理師的助手,能為病友和家屬帶來一些正面的什麼。

病友和家屬有「百百款人」,不同的志工,與他們有不同程度的相應(緣分?),所以我並不設定自己扮演某種角色,也不期待自己做某些特定的事、說某些特定的話,而是隨緣自在地呈現真實的我的全體——包括我的人格特質、人生經歷、價值觀、生死觀、對安寧療護的瞭解……。我常常覺得「服務」只陳述了外在的形式,我所進行的,其實不是「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是一種「沒有目的性」的「生命分享」。因著「共源同體」的感覺,我和病友、家屬雖然「陌生」卻無比「親近」,在彼此生命的此時此刻,我們相遇、交流、互攝、共融,共時共在——這是存有相隨、富含意義的時刻。

 

        台灣屬於高齡化社會,平均年齡比以前增長很多,所以,安寧居家病友中的老年人比例很高(安寧病房也是如此),我習慣跟著孩子的輩份稱呼長一輩的人,所以常把該叫伯伯、阿姨的病友,叫成「阿公」、「阿嬤」。居家病友中有很多阿公阿嬤,也有少數中年上下的病友。阿公阿嬤病友中,有些與老伴獨居、親自照顧另一半,有些是老伴過世、與外勞同住,有些和兒子住在一起、另請外勞幫忙,有些是女兒也搬回娘家共同照顧父母……。中年病友的父母,通常會參與照顧,未婚病友,其手足也會共同關心。普遍看到的情形是,病友家都會請一位外勞幫忙,而外勞的陪伴和照顧時間,往往多於還有其他生活重心的親人;日久之下,不但大大減輕病友家屬的身體和精神負擔,也成為病友最得力的助手、最倚賴的對象、最親近的伴隨者。病友因為身體的一步步衰敗,社會和人際關係慢慢退縮到關注之外,生活範圍也逐漸縮小到病床、輪椅上,「咫尺的親近」、「與病友照面」越顯重要。看到很多家庭中,外勞扮演這樣的親近、伴隨、照面角色,我由衷感激他們對病友、對眾多台灣家庭的幫助! 

 

年初隨護理師家訪後兩、三個月,看到病友在接受「安寧居家照顧」後整體狀況的明顯改善,其家屬因此更為寬慰,也因獲得更多資訊和支持,身心狀況改善許多,我一直想把它介紹給更多朋友認識。現在,心裡的這件事,終於做完了。

回想當初,真的是完全沒自信,一直覺得自己「不會」、「能力不夠」,一直想逃避……。現在的我,當然不認為自己「會了」、「能力夠了」,只是在一次次家訪中,我感覺到,不管作為安寧病房或居家志工,都不應抱著「我一定得什麼、什麼才、才」的心態;這樣說,並非否定安寧志工需具備的背景知識,或排斥從書上、他人經驗上再做學習,而是把焦點從「幫助對方、改變對方、解決對方問題」轉向「深刻的傾聽、同理和真誠的陪伴、同在」。面對他人生命的走向,沒有人敢聲稱自己有決定權或改變權,志工也不可能是病友或家屬過得「好」或「壞」的唯一、關鍵角色——安寧團隊裡面的任一成員,都不具有這樣的角色;說起來,我們都是在「陪他一段」。若真的能改變什麼,我想,原因不在於做多少、說什麼,而在於用多少心。用多少心,和人的態度和生命厚度有關,除非陪伴者有相當程度的靈性體悟,否則無法與在生命末期跨越入靈體的病友,產生靈性溝通。

 

攝護腺癌末期的阿公吃不下,該吃的藥也吞不下了,家屬的想法是不忍心他肚子餓,要用鼻胃管灌食……。心跳一百多的阿公,意識不清,也顯然不太舒服地動著。阿公無法自主表達意見,雖然知道對臨終病友的灌食只會增加他的身體負擔,為尊重家屬的想法,護理師仍幫阿公放鼻胃管。一般來說很容易放置的鼻胃管,這時卻怎麼都放不進去;輕撫著阿公的身體,我看著護理師一次次努力再嘗試。阿公的眼角滑下淚,阿嬤幫他拭去。我們都不捨。護理師去廚房,向家屬要了些冰塊,把鼻胃管浸在冰水裡,看因冷而「縮」、「硬」的鼻胃管是不是更容易放置……。獨留在客廳病床邊的我,撫著阿公的頭,心裡的話化為幾乎聽不到的聲音,對阿公說:「對不起,讓你不舒服了,阿嬤不捨得你肚子餓,也希望你多陪她一些時間,所以我們才幫你放鼻胃管,希望你不要太不舒服……。阿公,如果真的很難過,就放下這個身體吧,不要再受苦了……」。護理師出來,我讓開位置,這次,她很順利地把鼻胃管放進去了。

下週,我問到阿公的情形,護理師說,阿公次日就過世了,「他有沒有不舒服?」每次聽到護理師告訴我某個病友過世,我總是這樣問,而每次聽到護理師說,病友是在止痛藥效的昏睡中、沒有太多痛苦地過世,我總在心中輕吐一口氣,「阿彌陀佛」……。

 

我知道,很多資深志工在當時當刻,可以「說」得、「做」得比我「多」比我「好」,可是我並不妄自菲薄。我在「安寧居家志工」這個位置上,分享我的整體所有;我知道,我會有屬於自己的陪伴風格,也知道,隨著我的學習和成長,我能深化陪伴的內涵。

 

常常有人說「你當志工,真好心……」、「你在安寧病房當志工,好勇敢……」,我常常只回答「哦,謝謝……」。我沒有繼續說:我當志工、當安寧志工,其實就像世間人有的喜歡旅遊、有的喜歡工作、有的喜歡賺錢、有的喜歡打電動……一樣,只是做我想做、喜歡做的事而已。這件事符合我的人生觀、充實我的意義感,因此,做這件事本身,我便獲益——姑且不論從中的體悟、成長和來自病友、家屬的溫情和肯定。

對於或長或短出現在我生命中的這些人,我珍惜我們的緣分。雖然病友往生或不再家訪時,緣好像已盡,但我想,交會時在彼此生命中產生的「化學變化」,將以這種、那種方式,可見、不可見地延續下去。

 

每次值班,家訪的人數不一,有時,一個早上就結束家訪,有時病友較多,護理師H也會在下午安排家訪。上下午都有家訪時,我們中午會回病房吃午餐,或者就近在便利商店吃;若便利商店有用餐的桌椅,我們吃完飯,會各自寫上午的家訪記錄,之後再做下午的家訪……。醫院餐廳便當的份量很多,回醫院吃便當,我每次幾乎吃不到一半就飽了,所以經常婉拒護理師代訂便當。

有一次H說她今天有自己帶便當,也幫我準備了一個小便當。中午回到病房,她熱了便當,拿到志工室給我。跟她說聲謝謝,過一下,我打開熱騰騰的便當;想不到,舀起第一口,還沒吃,眼淚突然飆出來。「淚和飯吃」,一邊流淚,我一邊吃著這餐……。

做完家訪記錄,回家前,到護理站找H,給她一張紙條,說「不能看哦,我離開之後五分鐘才能打開……」。 

 

「吃著你為我準備的便當,我不自禁掉下眼淚。

18歲,母親過世後,我從受寵的女兒轉而成為照顧者的角色。

我已經想不起來,上次吃別人為我準備的便當,是什麼時候了。

謝謝你。」

 

我總覺得自己很幸運,生命中有許多美、妙的緣分。資深護理師H,今年元月才開始做安寧居家的家訪,我也是在今年開始學習當安寧居家志工,這是個緣分;我們不只是安寧團隊中的伙伴,也是交換生活感受的朋友。這段時間的相處,我看到熱心腸的她,為病友和家屬帶來的真誠關懷和服務,儘管她在家訪中已得到他們的肯定和感謝,我還是要為她所做的一切,再次向她致敬和道謝! 

 

                             


  ★目前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模式

1.安寧病房:病友住院接受安寧團隊照顧,症狀改善時可回家療養。

2.居家照顧:病友病情相對穩定時,可在家療養,並由安寧居家護理師定期訪視。

3.安寧共同照護:由安寧療護團隊和原診療團隊,一同照顧「非安寧病房」的末期病友,並提供安寧相關諮詢服務。

 

並非每個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醫院,都有「安寧居家照顧」和「安寧共同照護」,詳細資訊見http://jenjentw.pixnet.net/blog/post/18789088

安寧居家照顧之醫療費用為健保給付,病友只需負擔護理師的來回計程車費。醫院的居家照顧範圍,在距離醫院單趟車程30分鐘以內地區。

★安寧居家護理師服務內容:環境評估及簡便改裝方法,基本身體照顧、傷口管路更換及護理,身體檢查、檢驗及症狀處理,指導家屬症狀評估、療護方法及藥物使用,病友及家屬之心理、社會及靈性之療護,常見之末期不適症狀控制,瀕死衛教、後事準備及遺體護理方法、家屬之傷慟輔導等。此外,提供電話諮詢專線,安寧居家護理師上班時間會親自接聽,休假期間,則由護理站其他護理師接聽。

訪視頻率由護理師評估,約為一週兩次、每週一次或隔週一次。

現今癌症治療的新趨勢是,在進行「治癒性治療」(化療、放射線..)的同時,也一併運用「安寧緩和醫療」,以減輕患者因化療產生的疼痛及嚴重副作用(如噁心、嘔吐..)

(文見http://www.lotus.org.tw/ShowArticleCon.asp?artid=90&tid=28&subtype

 

            祝福和感謝所有病友、家屬
                      
感謝遠離家鄉為許許多多台灣家庭服務的外勞朋友們

                 感謝資深志工Y姐指導
                        
感謝護理師H,尤其為她對病友和家屬所做的一切

             

                       感謝D主任審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