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純粹是件快樂的事,
長大以後,慢慢發現,並不是所有人的過年都這樣。
尤其對親人住院或往生的人來說,
節日的歡樂氣氛,相對令人感傷。
過去有幾年,除夕夜是在醫院陪爸爸過的,
團聚和守護他。
居家護理師告訴我,年假後的第一次值班不用做家訪,
因為這段期間,有些病友過世,有些住院……。
我開始回想,年前,是哪些病友情況比較不好?
後來得知,的確包括這位想喝麥當勞奶昔的男子。
這位病友L和我同年,住院不久,
得鼻咽癌的他可能因為手術,臉有點變形,左臉頰種大。
團隊會議上得知,他在家時有自殺傾向,曾經買炭;
志工伙伴說,他好像因癌細胞影響,有點重聽,也不太愛跟人講話。
團隊討論後,希望成員對他多做瞭解,
包括他過去的生活經驗,及對疾病現況和未來的想法,
並釐清他的自殺念頭是一時的,或堅決也還會有所行動……。
L住院約兩個禮拜,病情穩定後,住到某養護中心,
幾天之後,安寧居家護理師和我就去探視他。
他正躺在床上看電視,電視開得很大聲。
通常護理師第一個會做的身體檢查就是量血壓、心跳速率,
我看到L的血壓偏低,收縮壓才80多,心跳130幾下。
他看起來蒼白、虛弱,不時咳嗽、吐痰,
氣色雖不好,但心情還不錯。
聽志工說L有點重聽,不太理人,我有心理準備,
但接下來停留的近40分鐘時間,情況卻不是這樣。
我們沒有刻意放大聲量,但他很清楚我們講的話;
他住的是單人房,床邊有沙發,他多次客氣地請我們坐下,
很和善,很健談,一點也沒有厭世傾向。
他說年輕時是台北的房仲業者,賺的錢多,「但花得也多」。
他很喜歡美食,
最喜歡去五星級大飯店吃牛排、漢堡、自助餐,
什麼都吃過了,但不喝酒。
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外文的翻譯書,
說外國企業家不把錢留給子孫,而將財產捐給慈善機構,非常佩服和認同。
他也突然覺得,人需要的錢其實不用多,也可以快樂,
之後他就改行當保全人員,有空時看看書。
L問我們:「佛陀一生只做一件事。你們知道是哪一件事嗎?」
我們說:佛陀做了很多事啊,如果只能講一件,那我們不知道答案。
L不急不徐地說:「指揮交通」。
怎麼說?
他說
佛陀一輩子都在跟人們指示,哪一條路可以通往極樂世界,
但到底要不要走,那就看個人了,佛陀也沒辦法……。
「你有沒走佛陀指示的那條路呢?」
L說沒有,「他是他,我是我」。
「那你知道你走的這條路會通向哪裡嗎?」
他沒回答。
「如果不太知道,你會不會擔心或害怕呢?」
他說不會,「人都已經這樣了,還有什麼好擔心或害怕的呢」。
談話間,L數度關心,
請社工師辦理的低收入戶等多項補助是否進行順利……,
護理師告知,已由他的哥哥備齊證件,到各單位申請中,請他放心。
L說有了這些補助,就可以沒有經濟顧慮,在此長期休養了……。
L咳得很厲害,就算沒說話,也是,何況跟我們說這麼多,就更喘了。
躺著的他請我們幫他把床頭搖高,坐起來,比較不那麼喘。
他因為時時中斷談話,有點不好意思,
有時,他必須照上氧氣罩,吸幾口氧氣,再拿下來。
他很多次問護理師,戴比較好,還是不戴好呢?
護理師說,「你覺得舒服就好」。
L吃得非常少,
因為他進食總會嗆到,每天只喝一罐管灌飲食,和一些些水。
朋友買來蓮霧,他可以咬咬吸汁,再吐掉渣;
「櫻桃我可以吞下去。」他很得意的告訴我們,「我在試哪些水果吞得下去。」
很好啊,但小心別嗆到哦……
護理師覺得他年輕,意識還很清醒,
但進食量這麼少,不足以維持身體基本代謝所需,更不用說增加元氣,
就跟他提到用「胃管」。(以「胃造口」在下腹處、胃最靠近皮膚處做一個可通至胃內的小洞,連結胃管,再進行灌食)
L之前曾用過鼻胃管,他覺得很不舒服,幾次之後,就拒絕再放置,
但經口進食,量實在太少了。
L認為「能活多久都不知道,還要裝胃管嗎?」
L還回憶起小時候:
「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可樂、黑松,每次都很羨慕別人喝。
前不久我被送到急診,
在有點昏迷有點清醒的時候,我腦中一再出現的竟然是這些飲料。
稍微醒過來的時候,就要姊姊買給我喝,
她說不行,說我會嗆到。
我跟她說:人都快死了,還不給我喝嗎?嗆到也要喝……。
姊姊後來買給我喝,我也真的嗆到了。」
現在還想喝嗎?我們問他。
他說「現在,我覺得冰很好吃」。
哪種冰?
「冰淇淋很好吃」。
小美冰淇淋,喜歡嗎?
「不要,我現在最想吃的是麥當勞的奶昔。」
比較想吃冰淇淋還是奶昔?
L很確定地說:奶昔。
他看起來真的很累,護理師要他先休息,
也叮嚀他,可以的話,多喝點管灌飲食,胃管的事過一陣子再考慮,
我們有經過麥當勞,再帶奶昔給他……
走出養護中心,護理師評估,L應該是有肺炎,情況不太樂觀……。
那是過年(星期六)那週的星期三。
看記錄,L就是在大年初一走的。
☆ ☆ ☆ ☆ ☆ ☆ ☆ ☆ ☆ ☆ ☆
從上面的聊天過程,當然,我們可能有些省思,
團隊也能找到某些關鍵或線索,來繼續我們後續的服務,
比如:
L顯然沒有重聽,他不搭理人,可能是因為當時沒想多談心事,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再跟他建立關係,讓他願意多聊……
L買炭,可能是在某低潮時期的臨時起意,
這個念頭可能因為病情時而好轉,並沒有持續下去……
L說沒什麼好擔心好害怕,聽來是很豁達,
但同時非常關切社會福利補助的結果,也很關心氧氣罩戴久對身體比較不好,
這顯示他對自己的病況沒有明確認知,覺得時間還不到……
雖然L說他沒有依佛陀的路走,
但他不提別人,會提佛陀,還是有某種可以繼續發掘的意義……
L說到書中的故事讓他改變價值觀,
這方面,我們可多聽他說一些細節,並肯定他服務的價值觀……
這些理智的東西,都不是我做這個記錄的原因。
我的動機是很情感性的。
常有人問我:
你當安寧志工,如何面對常有病友過世的事實?
情緒起伏不會很大嗎?你怎麼調適自己?
我通常會回答:
病友過世這件事,並不會造成我太大的情緒波動,
因為我的焦點放在
盡可能在他生前這段時間,多陪陪他或幫些什麼忙……。
人生經歷讓我學習到
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自己的弱點、承認自己無能為力……,
這些心態,是我當安寧志工,卻不致情緒起伏太大的重要因素。
當對自己有這樣的認知,也會發現
「有限性」「弱點」「無能為力」,是人人皆有的;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也就接納不完美的他人。
體會過不完美的自己的困境,焦慮、痛苦……,
也就比較能對他人的困境、焦慮、痛苦感同身受。
同時也知道,各個生命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
旁邊的人可以是助緣,但不是主宰者、改變者。
年輕病友並不比年長病友的過世,讓我更難以接受。
把探視L那天的事記下來,是因為訪視後幾天,L就過世了,
我心裡念著
他大概沒有如願喝到奶昔吧?而我們也沒有機會幫他買了……
這個記錄,為沒有即時買奶昔給L喝,向他致歉,
為他對我們的信任和誠心分享生命經驗,表達謝意。
希望你最後沒有太多痛苦和恐懼,安息,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