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護理師每週去看S伯伯,有幾個月的時間了,
這次,S伯伯對我說「快開學了哦」,
他很記得「兩個兒子要上高三,女兒上高二……」。
我說到女兒最怕考數學,這兩個禮拜捨去最愛的課外書,勤寫數學題目,準備開學當天的「始業考」……。
伯伯說:「我對文史哲有興趣,數學一竅不通,常常考零分,只有幾何還算可以……」。
伯伯很喜歡看書,還仔細做筆記,字跡工整、清秀,
他不只喜歡閱讀,還關懷國事,
常常上書建言政府官員,甚至大陸領導人。
去年六月得知罹患○○癌,已有轉移,醫師評估手術成功率只有5%時,
伯伯選擇不開刀和不做治療,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以減輕不適症狀。
自此之後,他的重心變了,
書架上全是抗癌、養生書,包括中醫、中藥方面書籍,
他仔細閱讀、研究、比較、歸納,在生活和飲食上做調整。
數月前接受醫師建議,伯伯開始進行六次、一個療程的化療,
這期間,伯伯更注意身體是否因副作用而有變化。
如有胃部不適、沙啞、白血球降低等情形,
他就綜合各種中草藥資訊,到藥房買中藥回來煎服。
他清楚觀照情緒的變化,
從離癌之初的低落,面對、接受它,
想辦法照顧自己、穩定病情,
知道心靜不下來、無法寫書,
明瞭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他說不怕死,但不能想像身體要被蟲蛀……),
覺知「很想知道化療是否有效,但忍住,直到療程完全結束再問醫師」,
……。
問他:支持你一路走來的力量是什麼?
伯伯想了一下,說「是靠我自己。」
下週即將去醫院做檢查,評估化療成果,
伯伯平靜地坦言:「就像要接受宣判一樣,心情難免受影響……。」
化療並未帶來嚴重副作用,
加上身上的好幾個癌細胞轉移處,也沒有不適,
幾次言談間,我感覺,伯伯對化療成效有一定的信心,
也說等醫師評估後,再告訴大陸親友結果……。
順著伯伯所說「是靠我自己」,我們問他「……宗教信仰……?」
這個話題以前聊過,知道伯伯沒有特定宗教信仰,
但這次他說得更多,
說在大陸老家時,跟著母親燒香拜拜念經,但來台後,就沒這習慣。
說宗教不都標榜愛,為何信仰者間卻常有殺戮?
說上帝、佛菩薩若那麼慈悲,為什麼讓世間有這麼多苦難?
……
伯伯這一向,依靠理智(看書、蒐集資訊)認真地照顧自己:
他非常自制地忌口,不吃酸、辣、鹹等食物;
他依照書上所說,持續做某些運動(甚至引起肌肉酸痛)……。
到目前為止,一切看起來也還在他掌控之內,
比如,他覺得喝了為自己開的中藥後,白血球確有增加。
現階段,
「宗教信仰」或「相信其他超越力量」,似乎不是他的需要。
我跟喜歡文史哲的伯伯,有某種相應的平台,就一直聊下去。
我的確認為「宗教信仰能產生力量」,(這點,伯伯並未肯認)
但我跟他一樣認為
「如何產生虔信的宗教信仰」是先於「宗教信仰能產生力量」的關鍵。
不能否認的,
宗教信仰經常產生於人們面對逆境、苦無出路、需要依靠和支持力量的時刻;
但我們也曾經看到
幾十年的信徒,在罹癌之後,並沒有從其宗教信仰中獲得力量。
更廣泛地說,支持人走過困境的,
不僅限於「宗教信仰」,而是更廣義的「信仰」或「信念」。
又,沒有宗教信仰、廣義信仰或信念者,
不一定就不得善終。
因人而異。
檢測結果,如果伯伯的化療有效,我想,他還會繼續「靠自己」;
如果證明癌細胞沒有受到控制,他可能就「踢到鐵板」,
這鐵板將刺激他做一番新的思考,形成面對下階段的新態度。
雖然伯伯需要的不一定是宗教信仰,
但在檢測成效前跟他提提,這是好的,方便以後做相關的承接。
當然,還是希望化療結果如伯伯所願。
之後,或許他可以靜下心來「完成心願」——寫一本大約十萬字的書,
內容從對兩岸領導者的國是諍言,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 ☆ ☆ ☆ ☆ ☆ ☆ ☆ ☆ ☆ ☆ ☆ ☆ ☆ ☆
謝謝S伯伯的兩件事
感謝伯伯對同樣對文、史有興趣的妹妹,多所肯定、鼓勵和期勉。
感謝伯伯欣然接受我帶去的辣炒魚乾,說午餐就配這個……。
這是我的榮幸。
他曾提到以前喜歡吃這味,但因罹癌忌口,一年多沒吃了。
我推想一向客氣也注意飲食的他會拒絕,不過還是帶過去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