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完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了,

31日晚上開始看的,看了前兩幕,凌晨兩點,無意中到了新的一年。

一日下午再看完第三幕。流淚不能自己。

在淚眼中從舊的一年來到新的,好像不太合宜,

應該追故或前望的,我卻都沒做,有點點不珍重「歲月」的感覺。

 

早餐跟小孩講了這個故事。

 

相對於幾乎囊括世間所有關係(神人﹑夫妻﹑父女﹑手足﹑愛侶和朋友)的

「尼貝龍根的指環」來說,崔劇的主題是單純焦聚在「愛」。

華格納寫這部劇的期間與韋森東克夫人相戀,他們夫妻兩人對華的才華傾慕不已,韋不但資助華的生活也幫助他的歌劇在各地上演。

華把這段無法抑制的地下戀情寫進歌劇中,馬克王身上有著韋森東克的影子。

 

第一幕是航向愛爾蘭的船上,依索德焦急地想向崔斯坦示愛,

崔卻驕衿自持地說:他的任務是把新娘交給舅舅馬克王…。

伊在被拒的羞憤之下,要侍女準備毒酒準備與崔同歸於盡,卻喝下她暗中換裝的愛之酒,

崔因此褪下道德﹑忠誠﹑聲譽與理性的顧慮,毫無保留地表達愛意。

 

第二幕的「愛之夜晚」明顯地點出

白日是社會規範的偽裝的權力的世界,他們的愛只能生存在暗夜。

而白日終會到來,他們所渴望的相守的未來是沒有可能性的,

預知那沒有惶恐沒有痛苦沒有羞辱沒有分離的世界,只可能存在於死亡當中。

那時伊索德不再是伊索德,崔斯坦也不再是崔斯坦,

他們融合在一個更大的形上的整體中,你我的界線被超越而泯滅,

崔斯坦與伊索德,「與」,表示一體。

 

馬克王發現他們的戀情,一向鍾愛信任的崔給他的痛苦是如此殘酷,

那傷害是「上天也無法療癒的」。

他對美麗的伊索德因為愛慕而尊重,甚至因而不敢接近她。

他疑惑地問崔為什麼?

崔回答:「你所問的,你永遠也不會知曉」。(愛情只有受選者能領會)

他詢問地邀請伊,伊肯定地表示願意跟隨他去任何地方,

崔於是刻意讓馬克王的手下刺傷。

 

 

第三幕,崔斯坦回鄉療傷,在生死界線中朦朧地渴望和看見伊索德,

以生之餘燼等待跨海為他療傷的伊之到來,幻想她甜美的笑容給她溫暖與慰藉,

卻終在相逢的喜悅中燃盡生命之餘光。

伊索德唱出著名的愛之死,訴說她長久忍受分離的痛苦,

只為「有一小時再與你一同醒著」,之後願意和他一同赴死。

懇求他憐憫她,再次睜開眼睛…。

馬克王趕赴此處,願意誠心祝福姪子與妻子的愛情,但已太遲。

終曲是伊索德的獨唱,也是每每讓我悲痛哭泣的一段。

 

★★  ★★ ★★ ★★ ★★   ★★

我愛的人也愛我珍惜我  豈不是人人心中的渴望 

進而  渴望時時刻刻的相守相偎    心與身

只是不是人人有這樣的自由  這樣極致的幸福

與所愛的人生離死別的慟      我想我已看盡

       

  伊索德無助的懇求和呼喚有什麼用

  她在至深的慟當中在意識模糊之際

  見到崔斯坦的心跳眼神

  感覺到他的氣息芳香圍繞       

  如此篤定地不畏地平和地

  她進入沈入潛入            

  要安住在宇宙的母體中

  與他融合在無慾無求的至高極樂裡

 

還有什麼更深的愛之悲與愛之喜呢

我已看盡

在一波波繼起的樂潮中

我亦進入沈入潛入

抬頭挺胸無懼無悔地靠在崔斯坦身邊

一步步走向黑暗——另一個光明

我感覺幸福如此無言地披覆我

 

我所渴求的愛之極樂    是不可及的

我知道  我彷彿知道塵世的愛之極限

★★★★★★★★★

戲劇必須在短時間內呈現,

只能濃縮並且以極端的例子來表達創作者意欲傳達的東西,

真實人生比戲劇複雜許多,很難在劇中找到相應自己的人物。

但是我們在其中彷彿與他們一同經歷或看到與自己類似的境遇,

不管如何,都喚起心裡某種純粹美的感動或因此反思生命甚至得到某種啟發或啟示。

 

我以為戲劇裡的極境相當程度地揭示

做為一個人,什麼是有限生命中該珍重的。

什麼是超脫在有形的肉體和環境外,絕對自由和不死的。

真愛使人寧可失去佔有和擁有的權利而給予衷心的成全。

真正的愛,不只是生前心靈的相契肉體的相依,真愛使人不畏懼(甜蜜地)赴死。

最高的慾求無窮的喜樂,是超越感官的,是揚棄自我意識的「無覺」狀態,

是在泯滅你我際限中回返本源與萬物合一,沒有分離的惶恐也沒有期待的渴望,

一切的「相對」都消失了,唯有無慾的寧謐。

 

華格納是一個絕對浪漫的有情人。

 

崔劇雖然和「指環」一樣有主導動機,可是我覺得更為潛伏。

十九世紀的音樂形式是以對比和重覆來組合成「部分」與「段落」,

華格納卻專注於「整體」,

崔劇的管弦樂團的個別樂器很少展現各自純粹音色,(英國管等少數例外)

而是在整體音樂的進行中巧妙地進與出,難以被意識,

各樂器混合聲響總體呈現的是華格納抽象的聲音想像。

那持續內在的運動創造出波動且綿延不絕的音響,

我只覺得他一波一波地推著我捲入情境中發生「共感」,

讓我置身在那個情感潮流中,抽身不得。

音樂本身細訴著原委,有時候竟像為著沈默的崔與伊發聲似的。

 

講完故事,我問小孩:這是一齣悲劇還是喜劇?悲劇,他們說。

他也可以說是喜劇,有人這麼說。為什麼?

當他們兩個人不能在現實中生活在一起,卻能一起高興地到另一個世界裡結合,

像他們這麼相愛這麼幸福,就算生命很短,也沒關係。

他們不以為然,問道:那媽媽你喜歡哪一種情形?

「當然是能在活著的時候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啊!」他們對這答案頗為滿意。

 

跟小孩說,朋友不只是在你身旁的人,

他可以離你很遠,他可以是不同國家的人,他也可以是不同時代的人,

像歌德﹑華格納就是媽媽的朋友。

又說,不用活得很久,而是要活得好。

什麼是活得好?看你是否對別人付出真心的愛。

如果「付出」是你所關注的,你將不懼死亡,

如果你的東西都是準備分享給別人的,死亡又能帶走什麼呢?

死亡帶不走愛,

像外婆已經離開媽媽二十多年了,我還是在想念她的時候感覺到她對我的愛。

死亡帶不走親人也帶不走朋友,因為他們已經存在你的心中活在你裡面。

媽媽也不怕死,只是擔心你們,也不願讓家人傷心。

妹妹眼眶紅了幾乎要哭,說:

可是媽咪我很愛你,我希望永遠和你在一起……。

我撫著她的頭忍住淚說:媽媽也希望這樣…。

 

有點殘忍嗎?跟小孩說到這些。

可是,哭嚎,不要為了痛苦!因為

人人都知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乃人生之真相。(為幸福哭嚎吧!)

害怕痛苦畏懼死亡是無用的,要做的是堅強自己。

我記得妹妹六歲時有一次去拔牙,

我想先給她「心理支持」,帶她到旁邊的土地公廟,

她跪著對土地阿公說:我等下要去拔牙齒,希望土地公保佑我很勇敢…。

在後面的我心裡一緊,想小小年紀的她祈求的

並不是外在的苦難(疼痛)不加諸於她,而是她有承擔苦難的勇氣。

 

做為一個媽媽,常常會被問到對孩子的期望。

除了健康快樂,

我所期望的就是他們有面對挫折承擔苦難的能力,

我所期望的就是他們在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之餘,

不忘把自己的豐富傳散給周圍的人。

不只是這新的一年的期望而已。

 

我還希望什麼?

希望大家都過得好,健康﹑如意!

                                200415 AM 01: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