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常不敢確定未來的某一天是否有空。
早過了報名期限,我碰運氣問還可以上「意義管理與靈性照顧工作坊」嗎?
得知竟然可以現場報名和繳費,好高興!
 
本來就對這課程有興趣,
再加上最近思考「接受的界限在哪裡」這問題,很想去聽聽講師的說法。
答案跟我一樣,講師認為「憑著個人的智慧去決定……」,
所以,我的結論仍是:
界限的拿捏,與其強調它是取決於個人的智慧,
不如說它的困難,正反映出人的有限性。
 
「接受」的界限?
 
課程對我最具啟發性的一句話是
療癒(幫助)他人,就(才)能療癒(幫助)自己」。
 
學者有一說:
心情不好、過得不好的時候,去從事助人工作,從幫助苦難者中獲益……,
我指的不是這個層面的意義。
也不是一般常說的「幫助別人,就會得到自我肯定、價值感」這個意義。
而是
人活在關係網絡當中,隨著關係的遠或近,彼此影響的程度有所別,
但沒有人能自外於種種或大或小、直接間接、可辨不可辨的相互影響。
這麼說來
幫助身邊的人,幫助親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也就幫助自己活得更好。
 
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看輕情緒,看重行動」這句話:
不需聚焦在紛雜、來來去去的「情緒」變化上,(陷溺在情緒中)
取而代之的是,委身於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動」上。(付諸行動)

 
講師王載寶博士旅居加拿大,是「國際存在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意義諮商學院」創辦人、「國際存在心理學與心理治療期刊」……。王博士開創的「意義中心取向之諮商與心理治療」為國際學術界推崇。雖已自專任教職退休,仍持續相關研究。
 
從一天、數小時的課程及講義內容,
只能窺知王博士對「接納與幸福感」的一小部分研究心得。
雖然我無法從中得到有系統和充分的瞭解,也有不認同的地方,
姑且摘取、整理講義和查詢網路資訊,與各位朋友分享。
 
《意義管理與靈性照顧工作坊——接納與幸福感:意義管理的觀點》 
 
在過去,接納(accept,也可稱做「接受」「受納」「承受」「放下」)的功能性(適應性功能)並沒有受到心理學界太多重視,不被認為是「正向的情緒」,也不被視為實際和有效的因應方式;「接納」還常讓人聯想到脆弱、被動、無助、退縮等。

近年來,北美洲盛行所謂的「正念修行」(mindful meditation。Mindfulness正念:以接納、不加評判的態度,刻意地留心覺察當下此刻),連帶地開始關注「接納」這個主題。
很多理論都包含「接納」這一項。

王教授的「幸福生活」內隱理論:
能接納
有成就感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與人建立親密的連結
能自我超越
有宗教/靈性生活
有社會正義
有正向情緒
 
Ryff's「心理幸福感」模型:
獨立自主
能掌控環境
自我成長
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
有生活目標
自我接納
 
Keyes Magyar-Moe's的「社會幸福感」五要素模型:
(個人在社會中是否感到幸福)
有社會整合:對社會有歸屬感
有社會貢獻:為社會帶來價值
社會一致性:(我從網路資訊尚無法得到統一的解釋)
社會實現:認為社會可透過人們的努力而進步
社會接納:對其他人的信任
 
王博士三十年來專注「意義中心療法」,早在「接納」這領域作了許多研究,
他的結論是:
接納是面對困境的最有效、最通用反應之一,
過了這天下第一關,天不怕、地不怕(學員笑……)。
他歸納出 
接納的五種途徑,相應於生命的五個層面;
這五種接納途徑,將導引出人的的幸福感。
 
個人成長——接納自己
建立關係——接納他人
與「存有」的焦慮共處——接納死亡、悲歡離合等
因應壓力——接納超出掌控的情況
正念覺察——接納當下
 
無論環境如何,都能充實、有意義地過生活,
這種能力
取決於人們是否能接納生命中的負面處境和難以改變的面向。
 
學習「接納」讓我們更成熟、有責任感、正向、有同情心、有彈性,
也間接促成健全社會的發展。
————————————————————
廣義的幸福,包括:
正向情緒
有目標與意義感
有愛與人際關係連結
身體與認知功能健全
接納存有性的處境
————————————————————
「接納」的面向:
接納發生的任何事,因為事情終會解決。
學習與「問題」相處,因為不這樣做亦別無他法,
接納/忍受生命的樣貌,在其中活出最好的生活。
學習接納生命的負面。
把生命中難以避免的事件,視為自身的命運(知天樂命)。
接納目前處境,因為無論情況多糟,都有更糟的可能性。(現在還不算最糟)
避免一直去想讓人沮喪的事情或問題。
以幽默的態度看待問題。
不要為過去或未來煩憂,接納生活的每一天。
—————————————————
〈接納自己〉
反躬自省,促成自我接納
是做出正向改變的第一步
能因接納自我的限制和弱點而減少挫折感
能追求一個理想同時切合符合實際的夢想
活出真我(屬靈(精神性)的我,顯示出核心價值觀的即是真我)
活出真我的核心價值觀(生命意義)以獲得幸福感
 
 〈接納他人/正向關係〉
能同理、同情他人,升起感恩心
促進彼此的信任和瞭解
減少人際間的衝突、偏見、誤解,促進團體的和諧、進步
 
〈接納面對「存有」的焦慮
認清生命的脆弱和限制
追求真正重要的事務,用智慧、真誠、熱情善活短暫的一生
降低與死亡及不必要的焦慮 
透過信仰、人際關係連結和創造意義,以超克死亡焦慮
 
接納無可避免的壓力/悲劇樂觀理論與接納〉
接納最糟的處境(苦難成就英雄)
能提起面對逆境的勇氣
能降低挫折感,
理性、切合實際的評估和適當的因應,以節省浪費時間和力氣
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任何事皆有其意義)
自我超越(利他主義)
對上帝或其他神祇的信仰
(悲劇樂觀理論:面對悲慘境遇時仍保持樂觀) 
 
接納當下/正念覺察〉
避免習慣性的負向思考和態度
以欣賞的角度看到人生,對新的經驗保持開放性
能增進自我覺察和自我瞭解
能讓我們覺察他人和其他人際關係
可降低壓力、調整情緒、放鬆心情、轉化負面情緒
增加內心平靜和主觀幸福感
促使做更積極的評估
用較彈性的態度處理事情,以維持較好的生活功能
 
—————————————————— 
〈無為和放下〉
接納無法改變的現實
可減少能量消耗、減少壓
從中學習處事的彈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只強調「正向情緒」不夠周延:
生命中痛苦的處境、存有的焦慮,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暫時以正向情緒因應,只會延遲面對和解決真正問題的時間。
面對問題而感到絕望,有時提供了喚醒內在自我的機會。
人們可能繼續行為失能。
————————————————
痛苦和恐懼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
但不能任由它們擺佈,決定我們的生命意義。
接納痛苦事件,減低恐懼、焦慮和逃避等負向情緒,
也因此開啟傾聽內心決定的空間,讓我們能聽從核心價值觀引導。
同時也提醒我們,痛苦與恐懼人人皆有,進而激發我們的同情心。
————————————————
人的當下行為(經驗我)常會被三種因素制約、影響:
習慣(性)我:照以前的習慣對事情做反應(這部分佛家很強調,所以特別講究覺察能力,使不好的念頭或言行在發起之始,就因覺察而銷融)
潛意識的我:不知不覺受某些因素影響,如用來應付挫折與於不安的自我防衛機轉(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壓抑)、對於某些不願接受之矛盾信仰、言論、想法、行為,以動機等, 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以使自己接受(合理化)等等
敘事我:自我對過去生活歷史(故事)的詮釋,比如,我是個不幸的人、我很聰明……
 
減低以上三者對我們的負面影響,要靠的是
能正念(覺察)的觀察我:抽離,以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
能以理性做決策的執行(行事)我:幫助我們付諸行動時,做出合理的決策
有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我:有核心的信念和價值觀作為引導
——————————————————
自我超越的三個層面
正念覺察,以超越防衛機轉、潛意識、習性的操控
設定生活目標(人生使命),以超越利己主義
選擇核心價值(信念),以超越物質世界 
——————————————————
王教授提出很多與「意義」相關的提問,讓我們從回答問題中做自我反省,
以增進對自我、他人、死亡、壓力和當下的接納程度。
問題還分為三個層次:尋找意義、創造意義、重建意義,
這部分內容太多,以下只翻譯「自我接納」這一部份內容。
需要其他資料的朋友可跟我聯絡……
 
尋找意義」階段的自我接納,問自己:
我是誰?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的人生使命或生活目標是什麼?
我在哪方面是獨特、與人不同的?
我的目標是什麼?有哪些選擇?
我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
如何活得有意義?
在既定限制中,我能過的最好生活是什麼?
這就是我不可改變的命運嗎?
 
創造意義」階段的自我接納,要做的是:
從創造性的工作中找出意義。
做喜歡的事並聽從內心的指引。
做能勝任愉快的事。
真誠面對自我,也依真誠行事。
根據良知和價值觀去做對的事。
即使遇到阻礙,也依尋內心深處的呼喚持續下去。
做有意義的事。
原諒自己的錯誤和失敗。
 
重建意義」階段的自我接納:
回顧生命,重新檢視生活目標。
對為我的生命歷史(故事),賦予新的詮釋。
修正原本的意義系統,重啟生命的新頁。
修正自我觀念。(我是‥‥的人)
統整「過去」和「現在」的我。
 
「重建意義」是我們在病房會做的一項,
引導病人藉由生命回顧,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肯定此生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