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的危機」這本書,是四位名人陳郁秀靳秀麗吳若權和李秀媛的座談紀錄,他們談到親人由發現罹病到往生,個人在陪伴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和獲得的啟示。雖然只是薄薄的小書,因為內容都是每個人的親身體驗和深刻感觸,讀來特別令人動容,也深具啟發性。

 

常聽人們認真做「生涯規劃」,卻很少聽到大家如何為必然的死亡做準備。生有涯,死亡其實並不遙遠,四位名人的親人發現罹病,都是「非常的意外」:身體檢查發現肺部黑點,已是肺癌第四期(怎麼可能?太不可思議了!……);老人家身體硬朗,肚子痛又變瘦才發現胃淋巴癌(整個衝擊撞了上來……);無意的體檢發現八公分肝腫瘤(太意外了,這怎可能呢?);身體突然不舒服,原來是喉頭長瘤(突然出狀況,快到無法想像……)。

得知親人生病的第一時間,在震驚之餘,四個人即刻體悟到的就是「親情」的可貴,願意盡可能陪伴病人,給病人溫暖的支持,讓自己享受親情,以減少雙方的遺憾。他們花很多時間協助親人完成心願(全家去世界旅行……),閒聊往事以肯定親人的重要和成就(你都在幫助別人,做了那麼多好事……),並且毫不保留的表達愛和謝意(我好謝謝你喔!這輩子能當你女兒真是幸福啊……)。靳特別提醒「身體接觸」的重要性,藉由按摩和撫摸來傳達親人的體熱和關懷,會讓病人感到更安全和放鬆。吳則以和昏迷的父親溝通的親身經驗告訴我們:不管親人是否失去知覺、不能說話,都不要放棄以言語或心念與之溝通的機會,他們會聽到、感受到的。

「知識即力量」,靳的父親在知道患病後,主動蒐集和閱讀相關資料,與醫生討論後,為自己決定了治療的方向(想跟癌症好好相處…不要用最大劑量殺死癌細胞…);陳在丈夫發現肺癌後,和孩子大量買書,全家攜手面對和努力。「知識即力量」,這也表現在親人是否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或家人是否願意代親人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如果對自己的病況發展有所瞭解,也知道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於讓病人走得更尊嚴和安詳,做上述抉擇時會更明確,也不致於後悔。靳在答應醫生讓父親進行氣切後,看到父親受苦和掙扎,於心不忍,但後悔無濟於事(我總是非常非常的懊惱……),才感嘆當初對於氣切並沒有清楚認識。

雖然「知識」有助於做正確的選擇,但書中,吳和李都提到一點:儘管我們的理智再清晰,在為親人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時,手和內心還是忍不住顫抖(吳);簽名,彷彿就決定了親人最後的死生(李),除了這種當下的壓力之外,有時還要承受旁人「不孝」的指控(吳)。除非平日就思索這些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否則,簽同意書的一刻,血肉之軀的人們還是免不了內心的交戰,所以,推廣「安寧療護觀念」是刻不容緩的:讓人們在健康的時候,就瞭解立法院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內容,甚至主動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一方面維護自己的醫療權利,一方面也減少家人不必要的困擾。

「認識死亡,才能重新調整生命的價值觀」,陳靳吳李四個人用心陪伴親人走過最後這段路,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對生活目標也有了新的看法:生活越簡單越好,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努力把自己生活過好,貢獻己力服務人群,把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珍視友情和愛情……。此外,吳和李也認為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以及立下生預矚,能讓自己走得安心,家人也放心。

「為自己的生涯作規劃,也為生命風險作管理」,我覺得這些人做了很好的示範。其中,陳郁秀的兩句話:「能掌握的,我就努力去做好它;不能掌握的,也就不強求」,「宇宙是非常奧秘的,我們要敬天」(我不同意她後面所說的「畏神」,我覺得天、神是愛人的、可愛的,人必不怕祂們),和我目前的心境非常類似:努力盡人事,不能掌握的部分,委諸無名力量(也可用「天」「神」稱呼之)的慈愛主宰。

        近年來,因為爸爸頻繁出入醫院,讓我親見無常的威力,飽受恐懼和煎熬。雖然常不懂上天為何加諸父親這麼多病痛,可是我從來沒有質疑上天的愛、沒有怨天,只是和家人同心,一次又一次用「愛」結合的力量陪伴爸爸照顧爸爸,並在他病癒之後,珍惜與他相處的每一天。「其實,一個家,大家能一起吃飯,就是最好的禮物了」,陳郁秀在丈夫罹病後有如此的體悟。我住在娘家附近,每天可以看到爸爸,婚後的小家庭和原生家庭常常一起吃飯、活動,三胞胎孩子真心喜歡阿公,常和阿公玩遊戲,跟著我們姊弟,把阿公當小孩子一般對待和照顧。平常和爸爸聊天,我總是對他多所肯定,表達自己會承續他「服務」的人生觀,還跟他撒嬌,見了面就抱著他說「我愛你」,爸爸也會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也愛你」…。我和兩個弟弟間感情融洽緊密,三胞胎孩子更把疼愛他們的舅舅視為第二個爸爸,在父親節送上親自畫的卡片。在小家庭裡,全職家庭主婦的我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先生是盡職的上班族,假日,我們會盡量安排活動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我覺得我的幸福極為稀有,因此沒有一天不衷心感謝上天,也慶幸,我並不是到「最後關頭」才懂得親情的可貴。

爸爸的生病,提供我接觸蓮花基金會、安寧療護觀念的因緣,我很高興看到這些觀念的推動,使得現今許多病患和家屬減少難以彌補的遺憾,也把對自己及親人生命的焦點,轉向「質」的提升而非「量」的延長。

25年前的八月,媽媽因癌細胞擴散,第四次進行手術,到去世前幾個月,她都不知道自己是癌症末期,主治醫生沒說,身為內科醫生的丈夫沒說,家人更不知道。不久前我很殘忍的問爸爸:你當時為什麼不跟媽媽說?讓媽媽有心理準備,去完成心願,去交代遺言,去向某些人道謝道歉或道再見。爸爸的眼淚馬上掉了下來。殘忍,是因為我大概知道答案是什麼。我想,身為丈夫,他不忍心告訴太太,是怕她無法承受;身為醫生,他則是很難面對自己束手無策的事實。

        我跟爸爸說:「那不是你的錯,當時的醫療環境就是如此,每個醫生一心想做的就是挽救生命,當挽救病人生命已經不可能時,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病人。所幸,這個困境被許多醫護人員發現了,他們致力於更人性化的醫療,推動所謂的安寧療護,也就是在無法延長病人生命時,要重要的,是如何提升他們生活的品質;在病人身體的衰敗無法避免時,如何幫助他做心理和靈性方面的成長。這些努力讓病人得到更多的愛和尊重,也讓醫護人員找到一個幫助病人的新方向,不再那麼的自責和無力。……」

除了和爸爸聊到參加蓮花基金會志工學苑的的課程和心得,我嘗試把宗教信仰帶入爸爸的心中。從自身的經驗和課程中看到的例子,深深體會到人的心力有其極限,也從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當中,更加肯定了超越者的慈悲。常常,在盡己之力和求助專業之餘,我會念經念佛為爸爸祈福,相信佛菩薩的慈悲,也相信至誠的願望能感應到佛菩薩。這信念讓我不再患得患失,不再無謂的焦慮擔心,讓我比較心安,能平穩地兼顧生活的其他層面。我把這些經驗和感受告訴父親,試著讓他用「阿彌陀佛」祝福親人,習慣說阿彌陀佛,也不斷提醒他在無助害怕疼痛…的時刻稱念阿彌陀佛。我祈求佛菩薩給他生與死的智慧、對待萬物的慈悲,希望佛菩薩在爸爸心中,溫暖和支持他——當我不在他身邊的時候。我也念經,這樣祝福其他親人和朋友。

我和爸爸聊到罹患癌症的相關話題,瞭解到爸爸認為化療放療是「沒有必要,徒增痛苦而無濟於事」的想法。至於「放棄急救」,我的疑慮在於:是否屬不可救治的疾病,除癌症等非常明確的疾病外,應該如何去認定呢?看到書中描述四位名人面臨是否簽同意書的掙扎後,我發現,應該更積極的去釐清這些疑慮,並且確定爸爸的意願。

 

老病死,總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四位名人從遭遇喪親「危機」中獲得的成長,就像父親近年來的多次病痛,讓我有更加明確的人生觀上和積極的行動:「努力過好無憾的生活,也不忘付出菲薄之力給周遭的人」,我也祝福每個朋友都擁有無憾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tw 的頭像
    jenjentw

    記‧憶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