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寧療護」志工心得分享 / 緬懷心理學大師余德慧教授

看到周遭的人因「不知」而喪失選擇和權益,總感到難過和無奈。在此分享一些心得和重要資訊,煩請各位抽空閱讀。「知」能讓自己有更多選擇,也更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益。

台灣首本人文心理雜誌「張老師月刊」創辦人、首創「生死學」課程的余德慧教授,在與糖尿病奮戰數十年後,於7日晚上過世。余老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創系主任,後轉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他引進「金賽性學報告」、「海蒂報告」、「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清貧思想」等書,開創話題、引領風潮。早年專注臨床心理學的余老師,近十餘年,鑽研生死學與臨終柔適照顧、宗教療癒,也研究如何將心理諮商本土化(提出「人文諮商」概念……)。

這位大師級人物的的去世,對台灣的心理與生死學界是莫大損失。

對我而言,則另有意義。

     73年,我大二時,曾選修余老師的「普通心理學」課程。去年因為閱讀老師的「退休紀念集」——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一書,有疑問待解,上網搜尋而聯絡到老師。一年內有數十封郵件往返,也兩度到花蓮拜訪老師。

郵件中若訴說困擾疑懼,老師即時、簡潔的回信,總是透露深刻的理解,給我無比的支持和一針見血的點醒。請教老師問題時,若我看法偏差,老師會直說和指正;若能掌握到精髓,他也不吝給我肯定。

兩度赴花蓮,余老師總吩咐學生接送我往返於車站、學校、住宿處。即使身體虛弱,總是帶著口罩以避免感染,老師卻盛情請我到公共場所的餐廳吃飯。在第二次花蓮行,他雖因改用新藥而噁心嘔吐、難以進食,仍一直關心我是否多享用美食,還要學生為我夾菜、盛湯;也在這次,我旁聽研究生的課程,「體驗」和「重溫」28年前聽余老師上課的感覺,全身全心浸潤於老師「道」「術」共織的氛圍。

這位著作等身,把生命閱歷融入理論,反思之後提出創見,並不遺餘力傳輸的學術「大師級教授」,在我心中,是一位平易近人、真誠謙冲、帶點幽默的「老師」,也是能聽懂我、溫暖我和提攜我的生命導師。

初聞老師離世,雖不算意外,但仍極度感傷與不捨,連日難以成眠,時時鼻酸流淚。在此同時,我也意識到:

對余老師表達敬意、謝意和懷念他的最好方式,是接續老師熱誠擁抱生命的態度並傳散那些他用生命投入、與生命結合的心得記錄與研究成果,讓更多人閱讀、獲益。

        老師因生病離開台大教職,到花蓮後任教後,曾在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擔任「安寧志工」,並持續指導研究所學生從事臨終心理與陪伴、膚慰的研究。同樣身為「安寧志工」的我,想在此分享一些經驗。

      72年八月底,母親因癌細胞轉移,住進台大做第四次手術。爸爸是醫師,在此之前,媽媽一直信任爸爸和他的教授、學長姐及同學組成的台大醫療團隊。醫護人員知道媽媽癌末,但沒有告知;我爸爸知道,但不忍告訴太太;我們三個孩子當然也不知道,媽媽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考上大學、等待十月初新生訓練的我,有最多空閒時間陪伴媽媽;當我發現媽媽病情完全不見好轉,膚色變黃(轉移至肝),喘、肚子越來越大、吃不下(腹水),才詢問醫生。得知實情後震驚地雙腳無力,倚在病房外長廊的窗口許久……。
     住院一段時間後,媽媽看到自己病情惡化,心裡有數,但眼見醫護和家人都不願說破,便從此封閉自己,鮮少開口說話;個性溫順的她即使癌痛,頂多也是摸摸痛處,我看到了,就去護理站拿塗有藥膏的棉花棒……。一直到她過世,我們都不知道她心裡是否有恐懼有不甘,有留戀有不放心,有心願有遺言或……。

20多年後,我在怡仁醫院當志工時,得知「安寧療護」此一現代化、人性化的末期病患醫療照顧方式,從此積極參加一系列受訓課程,取得規定學分後在台大醫院實習半年,再返回資願較少的故鄉服務。目前是桃園榮民醫院安寧志工。

安寧療護(或稱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提供末期病患及家屬,一種積極性的全方位照顧,期能幫助病患有尊嚴、有品質地走完人生。原則如下:

1肯定生命,視死亡為一種正常的過程,不提早也不延後死亡

2身體治療上積極提供疼痛及其他窘迫症狀的緩解,提高生活品質。

3心理心靈上提供支持系統,幫助病患調整情緒、回顧和肯定此生之意義、達成未完成心願、與家人和解等等。

4協助家屬度過親人生病期間及死亡前後遭遇的悲傷、失落、困境與壓力期……。

安寧療護的照顧實施方式包括:

1完整的評估與照顧:包含身體、心理、社會(家庭、人際)、心靈等。

2講求病患、家屬與安寧療護團隊間建立充分的溝通與信任關係

3訂定治療計畫時,由團隊與病患、家屬共同討論。家屬親友亦參與照顧者。

4持續性的照顧:住院居家照護門診服務,病患死亡後的遺族追蹤

5強調團隊合作(安寧團隊),結合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志工、宗教靈性輔導人員、家屬或親密朋友,心理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提供完整的照顧。

   

安寧照顧依病患意願及症狀,可分為住院(安寧病房)、安寧居家(症狀緩解及穩定者)及共同照護(安寧團隊到病患的一般病房,與原診療團隊共同照顧病患)。

安寧病房和一般病房一樣,分為健保床(三人房,無須付費)和單人、雙人自費床(依醫院不同,自費金額不同)。

 

我曾在「安寧病房」服務,操作歐洲進口的沐浴機,協助家屬為病患沐浴,洗晾毛巾衣物、清潔沐浴機和沐浴間;傾聽及陪伴病患、家屬,代為購物、協助翻身擺位、身體按摩……並將過程做成記錄;隨巡房的主治醫師進病房做深度瞭解,並參加之後的「團隊會議」,討論特定病患或家屬的情形;參與團隊為病患舉辦之「心願完成」活動等。

        近一年半,我隨「安寧居家護理師」到病患家裡做一週一次的訪視,每次大約停留一小時。護理師彙整病患情形後告知醫師,做為調整藥物之依據(每隔一段時間,醫師也會到府訪視)。我當護理師的助手,協助量血壓、抽血,換鼻胃管、尿管、氣切管,清洗傷口和敷藥,理髮、剪指甲、挖大便等。與身體照顧同等重要的是關心病患心理感受;真誠的探視讓我們和病患建立友善關係,分享他過去生命中的快樂和悲傷、瞭解他對病情和未來的感受、想法等。我們關懷、同理家屬照顧親人的辛苦,護理師也會教導其照顧技巧;若評估病患近日將往生,護理師會做臨終衞教:親人可能出現的身體徵兆、如何清潔身體、如何請領死亡證明書、殯葬資源的提供……等。


        從這些經驗中,我深深感受到在末期病患的安寧照顧中,「症狀緩解」是重要的,「身體清潔與舒適」是重要的,「真誠的傾聽、關懷和陪伴」、「心理的貼近和支持」……都是重要的,而安寧團隊成員透過分工與合作,共同且積極地朝向這些目標
      我目睹:

安寧病房住院病患在沐浴後的全身放鬆和安穩入睡:病患在症狀緩解後出院(接著,安寧居家護理師會每週到府探視);家屬們透過主治醫師主持的家庭會議,化解分歧意見,得到共識;病患得知病情、心情穩定後,有時間做道歉、道謝、道愛、道別;家屬不用大費周章將行動不便且身體不適的親人送到醫院,只要在家等著約好時間的居家護理師和志工前來;痛到無法移動的病患在藥物的輔助下(劑量不等的一般止痛藥到含嗎啡的藥丸、針劑,止痛貼布、疼痛控制機等),逐漸可以隨心移動,食慾不振或噁心嘔吐的病患也可透過藥物緩解症狀,開始進食;病患透露心願,由團隊協助其完成;團隊做為家屬和病人、家屬與家屬間的溝通橋樑;宗教師引導病患穩定心念、告別此生和家人、找出心靈歸向;家屬因親人善終而感到欣慰…………。

        非常高興「安寧療護」讓現在的癌末病患和其家屬,能得到這樣「以人為本」和全方位的照顧,而不是如同30年前的母親不被告知病情,也受了諸多不必要的苦;作為家屬的我們,也因此留下深遠的傷痛和遺憾。

         更高興的是,從981月起,不只癌末漸凍人可在疾病末期選擇接受安寧療護,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重度失智)」、「其他大腦變質(如嚴重中風、嚴重腦傷)」、「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等八大類疾病患者,也就是我們平常可以想到的疾病之末期,都可選擇安寧療護。


        我們要的是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
        不是無謂延長受苦生命的時間(「量」)。

       選擇安寧療護絕不是選擇放棄。

        有治癒希望時,積極拼的是救命;

       在無法治癒的疾病末期,仍舊要積極拼:
       拼生活品質提升和善終安詳往生。

 

余老師數十年來與病共處,近年更不時進出加護病房,但從不中斷研究;因自身病苦而走出學術象牙塔,進入病房現場以瞭解病患、家屬的深切需求,試著對此提出各種可能的照護方式……。他的研究和實務讓無數學生和病患、家屬受益,他的學養和生命熱情,更使學生們在他過世後湧現極大的使命感,嘗試承續、傳遞他的思想,裨益更多人。身為余老師的一個學生,我也不能輕忽自己的影響力,於是不揣簡陋,在此誠摯與各位分享。

生命」是「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所發行的雙月刊,以「生命教育」為方向,提供生死教育、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觀點,也提供其他宗教團體的相關活動訊息,可免費索取。


        我的部落格(關鍵字搜尋「三胞胎上報紙」)有更多安寧療護相關資訊、心得與生活記錄分享,歡迎各位參考。       敬祝

闔家平安喜樂                                              

                                                                                                                        101.9.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